“保温杯里泡枸杞”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


每年的6月到9月,是枸杞的采摘期,期间,会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枸杞种植省份。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由于农作物单一,每年采摘期,当地很多留守妇女和儿童会奔赴宁夏中宁、青海诺木洪、甘肃靖远等地摘枸杞。鲜红的枸杞,成了她们补贴家用的“幸运果”。【图文编辑自2018第二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展览作品:《枸杞红了》,作者:马鑫】

穆斯林开斋节刚过,虎娟一家四口人便启程奔赴200公里外的甘肃靖远采摘枸杞,只留下刚从外面打工回来的父亲在家。

枸杞地距离住处比较远,雇主每天开着农用车送雇工下地,最多的时候能拉30多人,因为是田间小路,其它车辆无法通行。

虎娟和哥哥将从当地集市买来的袋装润脸油挤到旧盒子里。

雇工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雨天或者早晨露水过大,出工会迟些,多数情况下,都是天刚亮就下地,一直摘到天黑。

今年55岁的马秀兰来自同心河西,由于患有帕金森症,手时不时的会抖,难以控制。一起来的人当中,她的采摘速度最慢。

采摘回来的枸杞,浸过碱水之后,凉干,就是成品枸杞了。

杞农家里必备晾晒棚,可以让枸杞干得更快,又可以避风雨。

连续下了三天的雨,雇主万应祥家这一茬还有8亩枸杞没摘,而且都已超期,要是雨在继续下,就会烂到地里。

雇工王淑芳的老公从家里接连打来三个电话,说他要去广东打工,让她娘俩赶快回去。

晚上11点多,雇主过来给王淑芳结账。母子二人摘了15天,挣了1547块钱,她说,实在熬不下去了,明天要带孩子回家

一间屋子,三张床,住着十三个人,这样的生活她们已经习惯。

早晨小雨,未出工,午饭是从同心带过来的清真凉皮。

妈妈在家照顾弟弟妹妹,爸爸在外打工,10岁的马晓蕊带着妹妹,在这边摘了12天枸杞,挣了550块钱。

因为儿子结婚,欠下些礼钱,种地的收入又有限,53岁的马兰芳想自己出来挣点钱。

虎彪在县城上学,一周回一次家,为了方便联系,家里花700块钱给他买了一部手机。

东升乡的枸杞交易市场,一位雇工在玩跳跳球。

晚饭后,当地的几个汉族妇女,带着音箱过来雇工的住处教她们跳广场舞。

李娜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明年虎洋就要上初中了,李娜想多挣点钱,把他也转到县城去。

年轻人都吃完晚饭后都出去逛街了,53岁的马兰芳那儿也没去,一个人在住处附近的街道上转悠,等待着第二天上工,这样的日子将持续数月。鲜红的枸杞,是雇主与雇工共同的“幸运果”,承载着他们这一年生活的寄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