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需要硅谷,也要有西雅圖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硅谷,也要有西雅图

粵港澳三地要共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硅谷是否就是廣州唯一的對標對象?“我最近去美國,發現了一個現象。”1月16日,廣州市人大代表、普華永道中天合夥人王斌介紹,目前一些初創企業在硅谷孵化成熟後,轉至西雅圖。因為西雅圖不僅科創氛圍濃厚,城市文化等綜合環境也很吸引科技人才。南都記者發現,今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了廣州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發揮科研及文化優勢,這條路又該如何走?

要優質生活環境,科技人才更青睞西雅圖

2019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放在了今年工作的首位。自2018年,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的到來,灣區中多個城市如何發展備受關注。其中,被業界提及對標最多的為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硅谷。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硅谷,也要有西雅图

西雅圖擁有眾多科技公司

但王斌此前瞭解到,近年來,硅谷一些初創企業孵化完畢後會轉至西雅圖發展,或者將研發中心落地到西雅圖。這意味著除了產業環境,城市文化等綜合環境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也很重要。

南都記者查詢世界500強商業地產行業機構CBRE調研報告發現,該機構通過綜合數據總結出,自2013年起,舊金山、西雅圖等5個城市被列入高科技人才喜愛城市。報告特別提到,高科技人才對所處環境需求發生了轉變,把生活環境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是工作環境和娛樂休閒便利化。

2017年,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歷史學教授瑪格瑞特-奧馬哈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目前硅谷主要負責生產、研發諸如微處理器等高精尖產品,且擁有許多巨頭企業,但該地的關注重點依舊在初創企業。另一方面,西雅圖則是許多大型產品、商家所在地,且擁有著包括波音、微軟、亞馬遜等大型企業。由此兩座城市形成了互補。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硅谷,也要有西雅图

位於西雅圖的微軟總部

廣州技術合同“成績單”領跑全省

公開信息顯示,西雅圖不僅擁有國際高校資源,而且服務業及生物製藥等先進製造業是經濟發展支柱產業,這和廣州的經濟結構有些相似。

參加市人大代表分組討論的一名廣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廣州要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要發揮國際商業優勢,做到開放融合。此外,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要發揮它的文化優勢,用文化彙集人才。還有,要充分利用廣州的高校科研優勢。

1月16日,廣州市科技局提交了一份“成績單”:2018年廣州地區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數為1.2萬項,同比增長83.6%,成交額719.02億元,同比增長101.1%;其中技術交易額689.91億元,同比增長96.7%;技術合同登記份數、成交額、技術交易額均超深圳居廣東省首位。

具體來看,電子信息技術領域技術交易領跑,佔總成交額比例超過一半,達54.2%,其次是現代交通和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合計佔到總成交額比例達82.7%。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硅谷,也要有西雅图

2018年廣州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分佈

廣州人才政策可多和高校人才互動 ,制訂成果轉化硬指標

但也有多名市人大代表表示,目前廣州還缺少行業龍頭企業、產學研能力有提高空間。廣州科技成果轉化程度如何?廣州市科技局介紹,2018年,廣州推動高校院所2178項優質技術成果、10個重點實驗室及創新平臺向企業開放。有兩個案例成果相對明顯,華南理工大學的腦機協同技術相關專利成果作價3676萬元,落地廣州產業化,轉讓所得的85%獎勵給研發團隊;健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在廣東省科學院找到了替代進口的鈦原材料。

作為從國外歸來,紮根廣州的高校代表,廣州市榮譽市民、華南師範大學華南先進電子研究院院長周國富認為,2019年的廣州市政府報告多處提到了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通過提高科技創新體系來推動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令他印象深刻。他也有一些建議:首先是人才綠卡的覆蓋面可以更廣,例如為科技人才提供不限外車牌等;其次是用好廣州科技成果產業引導基金,效果要細化。

此外。廣州在引入人才方面,要考慮和本地高校人才的互動。目前廣州市人才政策相對傾向廣州自主機構人才,如事業單位、企業和相關科研院所。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可以和高校人才有更多互動,形成政府、企業和高校的聯動機制。比如天河區就有這方面的優勢,有多所高校在此,可以通過政策鼓勵,要求這些享受政策的高校人才,在廣州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內完成一定比例的產學研成果。

有廣州市人大代表提交的議案也建議,希望廣州引入和培養高素質的複合型技術轉移人才。吸引懂技術、懂法律、慬管理、懂商業運作的複合型人才來廣州,同時大力培養本地技術轉移人才和培育專業技術轉移機構。建立技術轉移服務激勵機制,獎勵成果轉化成績突出的個人和機構,重獎考取“國際註冊技術轉移經理人”資格的個人。

該代表認為,有了本地化的專業人才和機構,廣州成果轉化領域的活躍度將大為提升。此外,可建立和發展多層次的科技評估體系,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評估包括對技術的評估和對成果轉化績效的評估,在體系建立過程中應允許試錯、寬容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