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歌名《捨得》。歌的結尾有這麼兩句:“終於捨得去成全去放手,過我自己的生活。偶爾想你的時候,就讓回憶來陪我。終於捨得去成全去放手,不追問你的感受,尊重彼此的選擇……”曲調沉鬱優美,歌詞充滿哲理,每聽一次,心絃都會有所觸動。

品味人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賈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說的也是《捨得》。在賈平凹先生看來,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誠如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是個參悟透了人生的奧妙與玄機的人,的確,“捨得”二字,其實已經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

品味人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追溯根源,捨得一詞,最早出自佛經《了凡四訓》。在傳入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佈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使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從古至今,有無以計數的著名人物,去得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或巨大成就。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了悟。田忌與齊王賽馬,以下肆對齊上肆,上肆對齊中肆,中肆對齊下肆,舍了小負之悲,得了全勝之喜。李煜治國無方,舍明政之法,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之婉約詩賦。蘇軾仕途坎坷,於是捨棄安逸閒適的生活,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豪放絕唱。諸葛亮自出茅廬,火燒赤壁,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謂之,舍私益,得百世流芳。越王勾踐亡國被俘,臥薪嚐膽,飽受凌辱,謂之,舍王尊,得江山社稷光復。韓信以三千將士迎戰二十萬趙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謂之,捨生死,絕退路,最終得到的是以弱勝強,“百二秦關終屬楚”。司馬遷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曉經倫,揹負宮刑屈辱,鑄就史家之絕唱,謂之,舍奇恥,得美絕正史。陶淵明仕途不平,歷盡滄桑,後歸隱於山林泉下,安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樂,謂之,舍名利,得自然之奇趣。王羲之勤練十八缸,終成大器,成古今之書聖,謂之,舍閒娛,棄安逸,得《蘭亭序》絕世之美體。李時珍一生行醫濟世,救死扶傷,歷經二十七年艱辛,終成中醫之鉅著《本草綱目》,謂之,舍個人之安樂,得天下之安康。林則徐憑藉一身正氣於虎門銷煙,弘揚我國威,捍衛我尊嚴,謂之,舍個人之安危,得民族之大義。雷鋒舍個人之私,得助人為樂之榜樣。李素麗舍個人榮辱,得社會“活雷鋒”之好評。焦裕祿舍個人利益,得蘭考人民萬世愛戴… …

品味人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人是如此,萬事萬物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蛇是在蛻皮中長大,金是在砂礫中淘出。就是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時每刻都圍繞著舍與得和得與舍,演繹著無數成功和失敗的故事嗎?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品味人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我不否認,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慾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慾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慾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只要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成功的門環。要知道,百年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領悟;

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