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兵如神的?看看他“因敵制勝”的精神就明白

韓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兵如神的?看看他“因敵制勝”的精神就明白

兵法上講: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又提出“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行軍篇》)古代以右為尊(如“右職”、“右武”、“無出其右”等),這裡的“右”帶有崇尚、看重之意,主張佈陣對敵要靠高地,做到前低後高。韓信背水列陣,一反用兵常規,連趙軍望見,都以為漢軍無路可退,竊笑韓信不懂兵法,但這實際上卻是韓信針對具體情況,出奇制勝的部署。兵法上有許多關於險中求勝,絕處求生的主張: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韓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兵如神的?看看他“因敵制勝”的精神就明白

又提出“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認為“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見《九地篇》)這些論述都體現了一種死中求生的精神,越是在“甚陷”、“無所往”的不利情況下,越要禁止迷信折人銳氣,要消除疑慮,有慷慨趨死之勇氣才可能轉危為安。對敵制勝是兵法理論的最高原則和用兵佈陣的最終目的,井陘之戰後韓信說明了自己背水列陣的原因和根據,表明了他對軍事理論的精通和善於實際應用的高度靈活。

韓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兵如神的?看看他“因敵制勝”的精神就明白

韓信在齊地與幾十萬齊、楚軍隊隔濰水對陣,楚將龍且輕視漢軍,急於決戰立功。韓信夜晚令人準備了萬餘沙囊,在上游堵住濰水,水勢大減時他率軍半渡,攻擊楚軍,又假裝戰敗,向後退走。龍且見楚軍戰勝,非常高興,於是率軍渡水追擊。韓信派人決開上游堵水的沙囊,水勢洶湧,楚軍大半不得渡河,漢軍乘勢掩殺,龍且被斬,濰水對岸的楚軍四散逃走,韓信率師追至城陽,全殲楚軍。

韓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兵如神的?看看他“因敵制勝”的精神就明白

在強大的齊、楚聯軍面前,韓信的漢軍人數極少,又千里奔襲,軍已疲敝,確無優勢可言,這正是龍且驕傲自信的地方。韓信抓住對方的輕敵弱點,就便利用濰水來消滅敵人和分隔敵人,為自己創造取勝的機會。兵法雲: “以水佐攻者強。” (《火攻篇》)韓信用萬餘沙囊就把濰水變成了能為自己作戰目的服務的強大武器,顯示了極巧妙的戰爭構思。他率漢軍渡河而退,既是驕敵的手段、誘敵的手段,又是向敵示範的手段。楚軍決然沒有想到,濰水流量已在韓信的掌握之中,當他們仿效漢軍渡水追敵時,實際上已跳進了漢軍布好的陷阱。

韓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兵如神的?看看他“因敵制勝”的精神就明白

貫穿韓信用兵始終的是“知己知彼”,“兵以詐立”和“因敵制勝”的精神。他在作戰中熟知敵我雙方的特點,能巧妙利用河流高山等自然地理態勢,以奇正多變的詭詐之道勝敵。“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虛實篇》)不拘常規,依據實情,出奇制勝,是我們能夠看到的韓信的用兵之訣。

韓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用兵如神的?看看他“因敵制勝”的精神就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