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邻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闹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故事:邻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闹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捉夜星子”这一传统迄今已经基本废除,所以听说过的人很少,而且由于在古代笔记中记录甚少,就更加不为人知。我平时喜欢看古代的笔记,在清代的很多笔记小说中可以看到关于“夜星子”的记录,比如:大才子袁枚的《子不语》,和邦额(闲斋氏)的《夜谭随录》,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翻之均可见。

故事:邻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闹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子不语》中关于此事的篇章的第一句话,给“夜星子”做个名词解释,云:“京师小儿夜啼谓之‘夜星子’。”也就是说,这个词是指小儿夜里长时间的哭闹不休,仿佛中了邪一般。顾名思义,“捉夜星子”就是专门针对小儿夜啼的“驱魔人”。不过这类驱魔人都不是什么大法师,“捉者一多半为老妇人”。

新生婴儿,夜里哭闹不止,家里有过小孩的都应该深有感触。有的家中有老人的,会说孩子可能是吓着了,晚上给“叫叫”,或者做个什么简易“法事”,给破破。在北京这一带,古代的说法是,孩子太小,魂魄较弱,招惹上了“夜星子”,从而导致夜啼不止。

老北京当中还留有一个风俗:如果家里出现了这样一位小少爷,家长会把一张纸贴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一角,纸上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故事:邻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闹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而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桩“捉夜星子”的奇事。

从前,有个李侍郎,年轻时从苗疆带恩咯一个苗女,青春漂亮。二人和和美美,小日子过得很幸福。斗转星移,五十年过去了,苗女也老了,身体也差了,体弱多病,终日只能在床上躺着,很少下地活动。整日陪她的,就是她养的一只猫,差不多吃则同食,睡则同床,终日形影不离。

当时,京师有个做官的人家,“一幼子尚在襁褓,夜夜啼号,至晓方辍”,这种跟上夜班一样准时的彻夜哭闹,持续了好几个月,闹得全家精疲力竭,家中老人便出主意,说这一定是“夜星子”作祟,还是请人来捉之吧!

于是家中花重金请了一位“从事”此种行业的巫姑。当天夜里,巫姑就坐在小孩旁边,手里拿着桃木制的弓,柳条做成的箭——这把特制的弓箭非常小,长不过五寸,柳条箭上系着一缕很长很长的素丝,“搭弓射箭”时要把那缕素丝梳理好,用无名指拈之。

“至夜半,月色上窗”,小孩开始哭了,屋子里面的人将灯火熄灭,紧张地望着紧闭的门窗……突然间,只见窗户纸上映出一道诡异的影像,仿佛是一个身高只有六七寸的妇人,“操戈骑马而行,倏进倏却”。室内的人们几乎惊叫起来,老太婆连连摆手示意他们不要出声,对准那影子,弯弓射之,只听“嗖”的一声,桃木箭射破了窗纸,正中那六七寸的妇人影像的后背,“夜星子”发出一阵唧唧唧的叫声,骑着马跑了。

巫姑带人顺着那缕素线往前追去,一直追到退休的李侍郎家。站在后房的门前,大家一时间不知所措。后来,上心叩头,说明来意,李侍郎摇头不信。

正在这时,忽然有婢女来报,说“苗婆婆”背上中箭,需要医治。

来到后院,众人定睛一看,都吓得目瞪口呆,果然,那支桃木箭正钉在老姨的肩膀上,她疼得低声呻吟不已,而她一贯朝夕相处的那只老猫正被她骑在胯下。大家也顾不得计较事情的真相和本末,先把柳条箭从老姨的肩膀上拔了下来,“血流不止”。

捉夜星子的巫姑命令立刻杀死那只老猫,从此小孩子不再夜啼了。老苗婆亦由此得病,数日后,亦死。

有人认为,猫才是真正的夜星子,老苗女只不过被它蛊惑利用了而已。也有人认为,老苗女是巫婆,猫是她的仆从,因为猫在欧洲被当作巫师同谋的传统。

《猫与巫》中说: “猫在欧洲当作家畜,其事当在母权社会的时代。猫是巫的部属,其关系极密切,所以巫能化猫,而猫有时也能幻作巫形。兔子也有同样的情形,所以被叫做草猫。

德国有俗谚说:猫活到二十岁就变成巫,巫活到一百岁又变成猫。

至于,是猫还是苗婆,众说纷纭,不过“夜星子”这种事,口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