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唐憲宗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常常侵擾唐朝的邊境,大眾們飽受其苦。將軍們主戰,文臣們主和,也有一些人提出仿效昭君出塞,與北狄和親。這時皇帝遽然誦讀了一首詩,咱們這才安靜下來,紛繁猜想皇帝是在唸哪一位聖賢的詩詞。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全世界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歷來許殺身。

莫道墨客無感謝,寸心仍是報恩人。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一首詩唸完,咱們也知道了作者是誰了,正本就是前朝唐肅宗年間的戎昱。戎昱是中唐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年輕時考進士落榜,所以縱情旅遊全國名城。顏真卿從前想招他當幕府,後有事未成行。戎昱在流浪的途中遇見杜甫,兩人遂結為知己。

戎昱已然能被顏真卿垂青,與杜甫結交,他的詩又被唐憲宗拿來,在議事的大殿上念給那些飽讀詩書的大臣們聽,闡明戎昱的確非凡。那麼這首詩有什麼能夠值得稱道的地方,以至於被皇帝看重?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咱們先看這首詩寫了什麼,其實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戎昱年輕時參與科考沒有中到進士,就四處玩耍。一次他住宿在官舍中,晚上望月懷遠想起親人,不由吟詩一首。剛好隔壁住了一位官員,他聽到戎昱在吟詩,第二天便過來尋訪,所以就看中了這位才貌雙全的年輕人,請他到官府來當屬員,還想把自己的掌上明珠許配給他。

正本這是一件良緣美事,但是這位準岳父卻生性乖僻,竟然不喜歡戎昱的姓氏,讓他改姓,不然婚事就落空。所以戎昱就賦詩一首,標明自己的情緒。詩中頸聯這樣寫道,“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歷來許殺身”,其間這個“性”卻是一語雙關,既表明自己本性難改,也是通名字的姓,悠揚地表達出自己情緒,即便千金也未必能讓我更名改姓。

不過戎昱並沒有一味地只管標明心跡,最終他也沒有忘掉這位官員的提拔之恩,“道墨客無感謝,寸心仍是報恩人”,儘管婚事不成,自己仍是難忘舊恩。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再說皇帝念出戎昱的這首詩,其實還僅僅賣了個關子,意圖並不是為了讚揚這位文人,而是為了他的治國戰略。公然當群臣正在紛繁猜想,不知道皇帝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皇帝又吟詠了戎昱的另一首詩《詠史》。

詠史 唐代: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之亂後,國力削弱,邊患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履行恥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咬牙切齒。戎昱的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開門見山,言必有中。

皇帝唸完這首詩,又微笑地說了一個典故:“魏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建議與山戎和解,那時候他為此立了功,現在看來是太窩囊膽怯了。”皇帝的一番話如驚天霹靂,那些主和的大臣們都嚇得腿腳顫抖,眼皮都抬不起來,再也無人敢提和親的事情了。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戎昱的這首《詠史》先是用“安危託婦人”進行諷喻,然後又口氣沉痛地勸說,“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估量是這位想有所成果的皇帝被罵醒了,但是又被感動,所以下定決心扔掉和親政策,預備捋起袖子大幹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