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壮族的敬老文化!

你应该知道的壮族的敬老文化!

壮族有敬老的传统,老人是全家的核心、凡间的菩萨,有龃龉请他们调解,有宴会请他们入席,杀鸡让老人吃胸脯肉,路遇挑担年轻人要接过来,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民风。对老人的赡养主要有轮流赡养、俩老独居儿女分担和老人与一子女共居众儿女分担三种形式。孤寡老人则全村寨分担,与叔伯、侄子共居是常事。壮族老人决不到已出嫁的女儿家度晚年,宁与侄子共居,表现了较强的男子中心意识。

年过半百的老人,子女每年要给他们做寿,叫“补粮”。每个老人有一个80厘米左右高的陶缸,称“寿米缸”,放在床腿边。里面的米象征生命,不能断。每年寿诞请师公诵经祝祷寿比南山。儿孙致礼后,往缸中添新米。有的地方添米有讲究,亲朋及儿女排成两行,寿米缸放在一端,另一端是新米。舀一小碗新米,对面相递传到另一端,倒入缸中,多少岁传多少次。传毕,以红布将缸口盖好,压上盖。时不时舀一些给老人熬药粥补身,但绝对不得舀净,否则象征生命终结,不吉利。稻作民族对稻米的情结达到极致。因寿礼核心是加新米,因此做寿便叫“补粮”。不少地方在做寿时,亲朋都要唱《寿礼歌》《百岁歌》祝寿。

你应该知道的壮族的敬老文化!

老人逝世,孝男孝女立即披麻戴孝,痛哭诀别,并亲往舅家报丧。师公或道公带孝男去河边取水,以之煮柚叶浴尸,而后待儿女及至亲到齐入殓。此时厅堂后板壁拆去,棺材头朝里足朝外放好。厅堂一头安放灵桌,上面立一个用竹子篾为骨,糊以彩纸,高约150厘米,宽70厘米的宫殿形灵牌。棺后放一矮桌,上面自始至终供一碗大米饭,足见稻米是人生死之根。孝男孝女分男左女右席地于棺侧守灵。

丧事道场是由师公、道公共同做法事的,贫寒之家也可以只请师公或道公。时间由一昼夜到七昼夜不等,根据财力而定。开场时,师公、道公各在厅堂一侧设坛,悬挂神像。师公依次唱《布洛陀》《布伯》《三元》等经诗,并做上幡、演武、破狱等法事,引导亡灵平安升天,不再后顾作祟,家人平安。道公则做开斋科、末夜科等法事,超度亡灵。其间宾客络绎不绝地来到灵前鞠躬致哀,孝男孝女于棺侧双膝跪地叩头还礼。出殡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由法师前导,孝男孝女及亲朋哭送于灵枢之后。土穴一般选在稍高的地方,棺木入穴,孝男孝女跪于坑前,法师诵经后,方能掩埋。

你应该知道的壮族的敬老文化!

出殡只是临时安葬,灵牌仍供于厅堂之侧,待守孝期(几个月到一年不等)满才能焚化。3年后,请法师来诵经,子女开坟将亲人遗骨洗净揩干,装入一个高70多厘米、腹径50厘米左右的陶坛中,埋入宝地,圈坟立碑,每年清明祭扫,叫做“二次葬”,是壮族特有的葬俗。遗骨装入陶坛(俗称“金坛”)也有讲究,必须按人体骨骼部位依次安放,头骨在最上面。圈坟是受汉文化影响而形成,古代曾将棺木或金坛摆放在干燥的山洞中;也有的在悬崖上凿洞,插上横木,将棺木吊上去摆在上面,这就是有名的悬棺葬。此外,壮族还先后有过牛骨稻谷垫尸葬、头骨围圈葬、屈肢葬、屈肢蹲葬、水葬、合骨葬等葬俗。这些葬俗现在已不存在,只有历经千年的二次葬普遍存在。

壮族葬俗深受孝悌意识导向的同时,也深受灵魂意识的左右,但它蕴涵着一种苦心,即通过内心企求的外部形态,表达生命的欲望与激情,达到两搭桥种生产的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