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儘管《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在去年上演的各種公司平臺爭鬥、上級點名批評、組合成員撕逼的狗血大戲還歷歷在目,也並沒能阻止今年各大平臺繼續下場分食這塊很大卻不知道能保鮮多久的蛋糕。


事實上,不光照舊下場,連下場的人也變多了。今年,除了271改名《青春有你》的《偶像練習生》第二季、渣迅改名《創造營2019》的《創造101》第二季,渣酷也加入隊伍辦了《以團之名》,這三隊人也像商量好似得統一選擇了男團。其實這也不算是什麼心有靈犀的結果,因為只有一個原因:雖然出圈概率可能沒有女團的高,但男團掙錢多啊。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如今,除了渣迅的《訓練營2019》尚未開播之外,《以團之名》和《青春有你》都已經率先開局,那麼這兩檔節目怎麼樣呢?為了不被節目粉說我們捧一踩一,話先放在前面:就第一期來說,《以團之名》是群魔亂舞,《青春有你》是蘿蔔開會,倆節目半斤對八兩,誰都不好看。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以團之名》以“一起拼、更發光”為節目slogan,在上週五率先開播。雖然內核還是選團,但這檔節目的流程還是做了很大的變更,先說下大概流程吧:初亮相-評定星級-選擇成團-以團為單位進行比拼,最後勝出一團。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嘉賓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追求正能量的關係,節目把“發起人”和“導師”的稱呼都改了。Selina任教研組長、袁婭維聲樂老師、王霏霏舞蹈老師、何展成舞蹈兼說唱老師……總有一種如果練的差就要被拎出去叫家長談話的即視感。除此之外,每期還有一位特聘老師外加四位戲劇學院的評論觀察員。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好了,為了避免被叫家長,讓我們趕緊說正題。《以團之名》取消了自選名次的環節,用問問題的方式讓大家分批次出場。本來貓老師以為這就是藉著問題分一下vocal、dance、rapper各種擔當,但節目組問了些啥?“想第一組出場的”、“熱愛健身的”、“名校畢業的”,還有“特殊技能組”&“從事過四份工作以上的”: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emmm,我們勉強可以理解“想要第一組出場”代表勇氣、“熱愛健身”是形體好、“名校畢業”要德才兼備,但“特殊技能組”裡的特意cue的美容美髮少年是為了啥?團隊貧困潦倒運營不下去準備的下下策嗎?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還有“從事過四份工作以上”這組,是未來的賣慘預定嗎?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綜上,我們推論,這個環節的存在很可能只是因為節目組多寫了一份引入文案,沒什麼用又不想扔而已——因為在問過問題之後,選手們又自選了一次各自的隊內擔當。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接下來就是舞臺表演階段了,率先登場的是號稱SNH48師弟團的D7少年團,這八個男孩雖然人高馬大,上來就是集體賣慘的騷操作,覺得自己一直被diss,被忽視、被誤解,非常委屈,想用行動證明自己不是用女團掙的錢養的廢物: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如此正能量的想法自然得到了嘉賓們的一致肯定,將舞臺放手交給了他們。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分鐘裡我們就見證了什麼才叫做“用實力吃軟飯”!如果用一句話形容他們的表演,那大概就是隊形全靠跑、炫酷全靠晃,唱功靠假唱(&伴奏)。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本來以為這組已經夠差了,但等後面幾組上線之後,貓老師簡直想要回頭給第一組道歉——這都是些什麼妖魔鬼怪、群魔亂舞。至於全場唯一的一次爆點是在一對雙人舞組合結束表演之後,何展成應邀上臺合作,跟著另外幾個會跳舞的選手也上臺一起battle。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好看是真的好看,有趣也是真的有趣,但各位是不是忘了這不是《這就是街舞》,這是《以團之名》啊!好想喊話Selina:不用懷疑自己,場面不是好像失控了,是真的失控了。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而原定週五播出,卻一直延遲到週一才播的《青春有你》也沒好到哪兒去。嘉賓方面方面,除了張藝興、李榮浩、歐陽靖原樣不變以外,蔡依林出任了舞蹈導師,另外又分別增添了一位舞蹈教練徐明浩&說唱教練艾福傑尼,同時節目組也配了四位頂級歌唱家、舞蹈家做評論觀察員。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青春有你》的賽制基本上繼承了《偶像練習生》,在目前來看沒有大體上的改變,不過有意思的是《青春有你》與《以團之名》一樣,在節目開頭的部分加入了青春積極正能量的內容,也同樣以問問題的形式為各位練習生的初亮相打響了發令槍: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這一組捫心自問下來,臺下的小夥子們依然信心滿滿,聯想到他們後續的表現,貓老師覺著這可能也是這種節目存在的意義之一吧——即使能力差成這樣,只要有自信依然可以站上舞臺,依然可以火的一塌糊塗呢!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接著我們來說說表演方面,上半期登場的幾組選手大概可以用平平無奇來概括,之前網友熱議的幾位更是全部以臉著地的方式宣告撲街。唯一一位唱功還不錯的王加一,明明可以靠歌吸引人,卻非要凹神仙人,什麼“我很難分清現實和夢境”、“如果沒人懂我,我寧願沒人記得我”、“我想去新西蘭扶羊”: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如此做作的“表演”立馬就引起了圍觀群眾的注意,於是乎這位王加一的老底也跟著被扒了個乾淨,都不用換平臺,就在隔壁《奇葩說》他就以本名出現過,狀態和現在完全不同,這麼明目張膽的造人設,怕是真以為自己改了個名字就沒人扒的出來了。如今看來也不用扶羊了,還是扶羊肉串比較適合您啊,姐妹~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除此之外,《青春有你》的其他爆點全部都在導師身上,想做嚴厲導師的張藝興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節目的熱度,先diss市場浮躁,再罵選手都想做rapper怎麼不去《中國新說唱》,要不是看了前因後果,貓老師非得以為他愛上隔壁吳亦凡了不可。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還記得上一季《偶像練習生》剛剛播出時,我們把節目的不好看的問題歸結在對於原版節目不考慮文化背景的複製粘貼上,如今看來可能遠不止如此。第二季開播時,相關的文化環境已經初步建立,節目的部分內容也進行了本土化,雖然本質還是抄襲,但程度上從“複製粘貼”變成了“山寨”,但結果呢——還是不好看。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至於原因,我想有三。

其一,相關人才儲備不足。

因為《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火爆,讓各大視頻平臺瞅準了商機,想要藉此機會打造自己的短期搖錢樹。想賺錢可以理解,但問題是這一類型的選秀與之前的選秀並不一樣,他們的候選人並不是普通大眾,而是各大娛樂公司送選的得意門生。儘管如今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但仔細想想練習生文化在國內流行起來也不過是幾年的時間,能擔得起“偶像”,適合“團體”的人才儲備又有多少呢?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而在這樣人才缺失的情況下,各大平臺卻紛紛加入了分蛋糕的隊伍裡,整體市場跟著呈現出一種供不應求的不平衡狀態。當然,這對於藝人公司來說,自然是件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哪怕是剛練一天的練習生也敢把他往太臺上趕,四個月的速成班不上白不上,沒準就能中大獎火了,為什麼不做呢?但如此情況對於觀眾來說就沒那麼友好了,因為選手的表現直接影響著節目的可觀賞性,雖然這類節目講究養成,但誰也不會願意去養成一個一無是處的廢物呢?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其二、師資力量。

就平臺公佈的坐鎮導師來看,各位的個人實力都算是有目共睹,但我們仔細數數看真正有偶像團體經歷的也僅有Selina、張藝興以及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徐明浩,其中Selina所在SHE又與如今要選出的團體屬性存在一定差異,可以說是老師和學生完全不對口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其實沒什麼,各個類別只要在老師的帶領下逐個擊破就行了,不一定非要有參團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但我並不認為如此,團體和個人所涉及的技術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區分不大,但實際上還是存在著本質差別的,再加上平日對學員進行指導的大多是無舞臺經驗的幕後老師,這也就加重了學員表現不佳&節目效果差的問題。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而最後,即因素雜糅。

今年《青春有你》和《以團之名》都在節目里加入了嘉賓評論的環節,感覺渣迅的《創造營》也難逃一劫,雖然知道這大概是硬性規定,但這個環節的加入實在是一個敗筆,好好一檔選秀突然就變成了大雜燴。《以團之名》選了四位女老師還好,《青春有你》這四位老年男神坐鎮,排排坐在後臺對著一堆小夥子絮絮叨叨,畫面實在是有點一言難盡。

看過《青春有你》《以團之名》的群魔亂舞,才知道蔡徐坤有多難得

當然啦,各大視頻平臺和藝人公司目前應該不太在乎以上種種,因為只要年輕人一批一批的長起來,偶像市場就永遠不會飽和。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目標群體是永遠都有,但隨著節目可觀賞性的降低,目標群體的關注度就會跟著降低;而當關注度降低到一定程度,那些擁有夢想的孩子們便又失去了一條出路,到時候在考慮這筆錢能賺多少、能賺多久恐怕就為時已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