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傳統飲食文化掌故:純生態綠色佐酒佳品稻花鯉魚乾

客家傳統飲食文化掌故:純生態綠色佐酒佳品稻花鯉魚乾


客家傳統飲食文化掌故:純生態綠色佐酒佳品稻花鯉魚乾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日常飲食越來越講究,特別注重生態綠色食材。其實對於食材的生態與綠色,就是對種養場所的空氣、水、土壤、種養過程對農藥化肥的嚴格控制。綠水青山中才會有天然綠色食材,好山好水好土才能有生態的作物。對於客家祖地寧化來說,稻花魚無疑就是一種純生態的綠色食材,鯉魚在稻田裡生長,自然就不能使用農藥和化肥,這樣的環境下出產的鯉魚值得放心。現在,寧化的稻花鯉魚乾已經成為一道名菜,成為農民致富的的優質土特產商品,收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追捧!

客家傳統飲食文化掌故:純生態綠色佐酒佳品稻花鯉魚乾

都說魚生和田鼠幹是寧化客家名菜,然而,在寧化北部的安遠、河龍、水茜、中沙等地農村,還有一種家喻戶曉的佐酒佳品一一稻花鯉魚乾。鯉魚乾是選用當地淡水稻田養殖的鯉魚加工而成,食用時炒以大蒜、青椒、蘿ト絲,用作佐酒菜料,其香氣四鄰八方皆聞得到,吃起來別有風味。

客家傳統飲食文化掌故:純生態綠色佐酒佳品稻花鯉魚乾

寧化境內多山,水域面積不到全縣總面積3.5%。早在唐朝末年,安遠一帶農民便開始利用稻田放養鯉魚,充分利用稻田水面,做到稻養兼作。稻田主要放養鯉魚為主,原因一是古時認為鯉魚身分高貴。陶弘景曰:“鯉為魚中之主,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埤雅》雲:“魚躍龍門,過而為龍,惟鯉或然。仙人乘龍,亦或乘鯉,將化龍者也。”二是鯉魚繁殖快,《養魚書》雲:“鯉不相食,故種易蕃。陶朱公畜魚,每歲雌雄二十四頭,生子七萬枚,此其驗也。”三是鯉魚食性雜,適應性強,增長快,春放鯉苗,秋冬捕撈,每尾一般重三、四兩,食料豐富的可長重半斤以上。四是鯉魚抗病力強,不易隨水逃失。稻田草料豐富,不用多花人工管理,一般水源較好的稻田,春季插秧後,放上幾碗鯉花(鯉苗),秋季稻收後,每畝可捕撈鮮魚三、四十斤,多的可達五、六十斤。安遠、河龍一帶的農家,一般每年戶可收鮮魚一百來斤。

客家傳統飲食文化掌故:純生態綠色佐酒佳品稻花鯉魚乾

為了儲藏方便和長久食用,當地農家在實踐中逐漸摸索積累,形成一套製作魚乾的方法,就是把剛從稻田裡捕撈回來的鯉魚,挑選每條重三、四兩的,沿脊背破開,除去內臟,洗淨瀝乾水分,撒上適量細鹽,醃漬使魚肉有鹽味,置陽光下曬至半乾,攤放竹笪上置於鍋內,鍋中放米糠,加蓋燒火,使鍋中米糠慢慢燃起,將魚燻烤成幹,即為鯉魚乾。成品鯉魚乾可長期保,如放置在陶罐中或穀倉內,保存時間可達七、人個月不黴変。在製作鯉魚乾時,一定要注意選魚,以每條重三、四兩的最佳。如魚太小,其魚乾則肉少骨頭多;如魚太大,其肉厚,內中難以烤乾,影響魚乾質量。經燻烤製成的魚乾即可食用,其香味為其他魚製品無法可比。

寧化的稻田養魚及其所製作的鯉魚乾,原為農民自養、自制、自食。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全縣稻田養魚面積逐年擴大,已佔到總水田面積的近一半,魚產量也成倍增加。農民已把自制的鯉魚乾作為風味食品上市銷售,在安遠鄉,還有專門加工製作魚乾食品的企業。

客家傳統飲食文化掌故:純生態綠色佐酒佳品稻花鯉魚乾

可以預料,隨著加工製作技術的科學發展,寧化客家風味食品一一稻花鯉魚乾,將以更多的產品,更高更優的質量進人入社會,隨著電商的普及,現在,客家的這一款生態產品已經走進全國各地老百姓的餐桌之上。稻花魚乾依然成為寧化客家人發家致富的重要土特產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