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時間已經進入臘月,菜市場裡,賣肉的開始灌起香腸,賣魚的開始醃製鹹魚,雞鴨攤上也掛滿了風雞風鴨,只有在這裡,稍微感到年的腳步又近些了。

走在大街上回到居住的小區,日子除了寒風凌冽,卻和往常毫無二致,每每此時,我總會無比懷念我們小時候那些等待過年的時光。

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一到了臘月,年酒就要開始辦了,為了感謝一年來大家的付出,一般時間總是在上半個月裡,我家祖上解放前曾經在老南市開過麵館,裡面僱傭過湖北來的做面師傅,聽家裡長輩介紹,過了臘月十五,師傅們紛紛要回鄉,因此最晚的年酒也要在十五辦了,這年酒的菜裡面一定會有個全雞,如果雞頭對準誰,那一定是老闆對此人不滿意,暗示明年可以不用來了,吃完酒此人就會和老闆把所有的賬全結清,如果雞頭對準空位,則是一年來大家合作都很滿意,明年可以繼續。

過去人做事情就是講究,小小一個勞資交涉,也是利用這麼巧妙的暗示,給大家都保留了顏面。

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臘月二十三是送灶神,灶王爺監視了人家一年,這一個星期迴天庭彙報工作,一直到大年夜才回來,於是就有人家在這天供灶王爺一碗糯米飯或者甜的點心,意思讓灶王爺吃了這些粘乎乎的食物,上天彙報工作時候講話含糊不清,不把別人家的壞事講給老天聽。

這是好玩的一件事情,算是對灶王爺的糊弄和賄賂,當然還有祝福的,見過灶王爺像邊貼對聯的,寫著:“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送走灶王爺後,年節氣氛是真正起來了,在江南的話第一時間是要做水磨粉,上好的糯米用水浸泡幾小時或者一整天,等到泡透後就要開始用石磨磨成漿水,誰家有石磨這幾天肯定是最忙的,左右鄰居都會來藉著用,後來又有了專門磨糯米的機器,也是排隊輪流等著。

這石磨上面一個孔,我小時很喜歡往這孔裡舀著倒入一勺勺的糯米,在石磨吱吱呀呀呀轉動聲中,就有雪白的漿水流出來,於是在下面放一個水桶,裡面用細密的布袋套著,漿水全部流入後,將布袋袋口紮緊,然後一袋袋糯米漿就掛在窗前屋後,等到裡面的水份全部瀝乾,就是上好的糯米粉,在年三十晚上全家一起用來做湯圓。

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這時如果走進居民集中的小巷子裡,鼻子耳朵首先就會享受到過年開始前的盛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傳出炒瓜子和長生果的香味,有的人家已經開始做蛋餃了,這往往都是家裡女性專長,用個小鐵勺,裡面放塊豬油勻一勻,然後將早已攪拌好的雞蛋液慢慢倒入,一手不停轉動鐵勺,等到薄薄一層蛋液塗滿,然後放入一點肉餡,再講蛋液摺疊,一個精緻小巧的蛋餃就形成了。

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後來我一直認為,家裡這個做蛋餃的工序應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傳被傳承下去,整個製作過程,就是一個過年的工程,充滿期待喜悅和心滿意足。

有段時間物資短缺,在上海過年買年貨是要憑票的,這個票還分大小戶,我記得我家有兩本戶口本,分為一大一小,因此每年還比人家多一點,記得八零年左右的某年,大戶是兩個凍雞兩條魚幾斤肉和一些花生瓜子糖果類,小戶當然只能減半了,可是過年的開心歡喜卻比現在不知甚了多少倍。

很多人過年就是外面吃幾頓,但是我還堅持從小年開始基本外面不食的習慣,一直要等到年初五才會重新邀約在外面吃飯,而且每年的年夜飯我一定必須在自己家裡做和家裡吃。

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過年是過自己的心境,現在外面的氣氛早不如前,但家裡氣氛還是可以營造的,這些年每年我都會買一個豬臉,和攤主說好,這豬臉一定要笑咪咪的,人勸說你又不吃要這個幹嗎,我將豬笑臉掛在北窗外,自己看著喜慶啊,我還給它起個名字叫“笑臉迎春”,然後長長的鰻魚鯗要整條,年年有餘嘛,各種臘肉香腸全雞全鴨窗前掛滿,家人有意見說根本吃不了,到天氣轉暖都壞了,浪費。

中國年,那些難以割捨的吃和氣氛

也許我從內心深處有對飢餓的恐懼,只有在這樣時分裡,才能體會食物滿倉心中不慌的美好感覺,而過年不正是要這樣一種天地素裹大雪紛飛,而我在暖洋洋的角落裡慢慢品咋的滋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