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治國理政政治觀的內在邏輯丨理論視點

新时代治国理政政治观的内在逻辑丨理论视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繼往開來,勇於創新,在政治價值、政治主題、政治目標、政治制度、政治保障、政府政治、國際政治、政黨政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形成了具有嚴密內在邏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治國理政政治觀。探討新時代治國理政政治觀的內在邏輯,有助於把握其主要內容及精神實質。

在政治價值方面,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理念”

政治價值是政治現象及活動的靈魂,決定著政治制度性質及政治行為模式的選擇。在政治價值選擇問題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民為中心,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價值理念。其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政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其二,“權由民所賦”。公共權力的來源是什麼?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是“權為民所賦”。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施行30週年大會上進一步指出:“我們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理念,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共同發展,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一論述闡明瞭國家權力的來源,闡明瞭中國的人民共和國國家性質,指出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主體地位,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其三,“權為民所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權為民所用”的論述,闡明瞭國家公務人員及領導幹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堅持權力的運用為了人民,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及利益,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在政治主題方面,強調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從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成為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的主題詞。政治主題問題之所以重要,從政治學來看,這實際上涉及中國的國體及政體的選擇問題,涉及當代中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選擇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這個重大問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治國理政、貫穿治黨治國治軍的鮮明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重要性,指出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就必須堅持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三者相統一原則,這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就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在政治目標方面,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以高度發達民主政治為特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對國家總體奮鬥目標的概括,但無疑也內涵了政治目標,高度發達的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政治特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固然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問題,但國家治理問題是政治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促進國家制度體系及其制度執行力的現代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及政治思想的創新。進入新時代,就要緊緊圍繞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總目標,加快實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這個政治目標。

在政治制度方面,強調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國家制度是一個複雜體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諸多方面,其中政治制度在制度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推進政治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通過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第一,在完善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方面,提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支撐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要支持和保證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加強和改進監督工作、加強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聯繫等新思想。第二,在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方面,豐富了有關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思想。中共中央出臺了《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提出在健全選舉民主制度的同時,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既包括政協協商,但又大大超出了政協協商的內容。其創新表現在從協商主體來看,政協協商的主體是各級政協組織,而協商民主的主體卻是多樣性的,包括“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大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等;從協商事務來看,協商民主比政協協商所涉及的內容更豐富更廣泛。第三,在完善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方面,提出“八個堅持”的新思想。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提出,在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八個堅持”的提出,是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當代中國多民族基本國情有機結合的最新思想成果,為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第四,在完善和發展基層民主制度方面,提出“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問責等機制”的新思想,這為健全基層民主機制、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建設指明瞭方向。此外,在堅持和發展“一國兩制”等制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總之,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在政治保障方面,強調全面依法治國

新時代治國理政政治觀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政治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五大體系”和“六大任務”,到十九大強調的“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再到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論述的“十個堅持”,從強調要堅持人權原則,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到提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等新措施,集中反映了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在政府政治方面,強調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政府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其一,論述了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行政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需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不斷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制度等諸多領域的重大改革舉措和要求,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涉及行政體制、機構編制和政府職能的問題。其二,論述了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總方向和重點任務。“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關於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新觀點的提出在於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關於轉變政府職能的“總方向”,就是“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出“政府治理”的新概念,強調服務與管理職能並重。“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這是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的戰略舉措。其三,論述了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出推進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尤其強調要“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等。這一系列新思想,闡明瞭政府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政府理論。

在國際政治方面,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

新時代治國理政政治觀強調“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其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努力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其二,中國夢既是中國人民的夢,也是造福世界的夢。中國人民願意同各國人民在實現各自夢想的過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其三,在外交及國際關係方面,強調中國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面對近年來國際局勢複雜化的形勢和中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風險,強調加強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這既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也是為了更好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國際責任。這就是要把講求道義的理想主義和講求利益的現實主義有機結合起來。這些有關中國外交及國際政治的思想,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哲學及國際政治觀。

在政黨政治方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其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其二,明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主線、統領、根基、著力點、領域和質量等問題。這就是要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其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在反腐倡廉建設方面,提出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和長效機制。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在政治生態方面,強調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等。其四,在幹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強調要選拔和培養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高素質幹部隊伍。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繼承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理論。

綜上所述,新時代治國理政政治觀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是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新時代治國理政政治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從理論上看,有助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有助於加快構建既體現時代精神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科,增強中國政治學的主體性;有助於講好中國政治故事,增強國家政治軟實力。從實踐上看,有助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專項工程項目“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政治思想研究”)

本文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教研部教授、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會長。

新时代治国理政政治观的内在逻辑丨理论视点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