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拳擊手向命運“出拳”

新華社天津1月27日電 腦癱拳擊手向命運“出拳”

新華社記者張宇琪、宋瑞、嶽月偉

五顏六色的拳擊手套、頭盔散落在地上,沙袋、槓鈴等健身器材一應俱全,牆上掛著腦癱職業拳擊手汪強與兩位拳擊高手泰森和鄒市明的合影……

這是位於天津市北辰區的一所拳擊俱樂部裡的場景。身穿印有“China Boxer(中國拳擊手)”紅色運動服的汪強,正在訓練一群心懷拳擊夢想的年輕人。

從肢體不協調、生活難自理的腦癱患者,到成為職業拳擊運動員,三十三年間,汪強不斷向命運“出拳”,堅定而執著。

脑瘫拳击手向命运“出拳”

汪強在拳擊俱樂部內練拳,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將時鐘撥回1986年,天津市兒童醫院的一紙診斷猶如晴天霹靂,將汪強的父母推向無情深淵。

一歲的汪強被診斷為腦癱。“我和他爸爸都懵了。汪強是7個月的早產兒,生下來才3斤半,出生就有腦出血、黃疸、肺炎等病症,搶救35天后才活下來。” 母親劉惠琴回憶道。嚴重的腦損傷給汪強留下了一生的病症。

夫妻倆開始四處求醫,足跡踏遍天津的大小醫院,父親汪寶柱還購買了各種治療腦癱的醫學書籍:《中國按摩術》《圖解腳底按摩療法》《小兒腦癱》……書籍經過無數次翻閱,邊角微微卷起,裡面密密麻麻地標註著父親學習後的“心得體會”。

脑瘫拳击手向命运“出拳”

母親劉惠琴(左)為汪強進行頭部按摩,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在父親每天4至5小時的高強度按摩下,汪強的身體情況漸漸有了起色。“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後,聽到汪強特別艱難地、使勁兒說了‘M…M…媽’。”劉惠琴眼眶微微泛紅。7歲的汪強終於說出人生的第一個字。

“當時太高興了,我要讓孩子上正常學校。”接下來的兩年內,汪強父母繼續訓練汪強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培養跳棋、象棋等興趣愛好。劉惠琴不顧鄰居們異樣的眼光,將9歲的汪強送入天津市河東區一所普通小學讀一年級。

然而,比同學高出一頭的汪強卻始終難以融入普通孩子的群體。“高年級學生總是欺負我,我要活得有尊嚴!”對汪強來說,“尊嚴”二字的發音很吃力,他卻說得艱難又鄭重。

脑瘫拳击手向命运“出拳”

汪強在天津市北辰區的家中纏繃帶,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曾當過武警拳擊教練的父親決定教12歲的汪強打拳,並親自擔任汪強的拳擊陪練,為他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最開始我必須抓著他的手臂、提著他的腿去完成每個動作。”

作為腦癱患者,練習拳擊談何容易。汪強的手腳靈活度遠不如普通人,再簡單不過的出拳動作、小的要領,汪寶柱已經數不清要訓練汪強多少次。

“別人一遍,他得十遍百遍。”父親說。在這樣週而復始的訓練下,汪強打爛了十餘副手套,就連厚實的沙袋都打出了裂紋。

“打拳的時候,我心裡只想著攻擊、防守,累了就咬牙堅持一下!”汪強說。

脑瘫拳击手向命运“出拳”

汪強在拳擊俱樂部內練拳,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2014年9月,汪強終於如願參加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拳擊賽——上海第四屆中外拳擊對抗賽。

“看不到臺下的觀眾,也聽不到周圍的吶喊聲,眼中就是對手,我要拼一下!”汪強說,當時身在聚光燈下的他心跳如雷。

初次登上職業拳擊擂臺的他因體力不支,最終惜敗對手。但這更堅定了他練習拳擊的信念。三個月後,汪強在河北保定舉行的“鼎裕輝杯”全國拳擊俱樂部拳擊爭霸賽中一舉奪冠。

脑瘫拳击手向命运“出拳”

汪強坐在拳擊俱樂部的場地上,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汪強從手機上翻出當時拍攝的照片。耀眼的聚光燈將爭霸賽擂臺照得明亮,汗涔涔的汪強捧著金色“冠軍”獎盃,笑得很燦爛。“這是我第一次獲得職業拳擊比賽的冠軍,覺得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現在,我一秒鐘能打出6拳,一拳重達150公斤。”說到這裡,汪強握緊拳頭,拳峰凸顯。一拳擊出,攻擊凌厲、霸氣十足。

“我希望將我的拳擊俱樂部辦得蒸蒸日上,招收更多學生,一輩子從事我所熱愛的拳擊事業。”汪強對未來充滿希望。

簽發:徐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