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我們的身邊時常會有一些美麗的邂逅

就像牛奶遇上了紅茶,焦糖遇上了布丁

……

那麼當粵劇遇上了嶺南園林,

又該會怎樣呢?

粵劇藝術博物館!

發生了一場完美的邂逅。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首先

先給大家認真介紹一下

兩位主人公

粵劇與嶺南園林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有“南國紅豆”的美譽。明朝中葉開始在廣東萌芽,並且不斷髮展。揉合了唱唸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舞臺表演藝術。2009年,粵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嶺南園林

嶺南園林是中國園林三大流派之一,開創了南北風格與中西文化相蹂合、藝術與實用相兼顧、園林與建築相融合的先河,既有北方園林的雄厚,又不失江南園林的精巧,同時結合自然環境、當地民居特色,呈現出獨特民間色彩。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兩者的相遇,終於發生了美妙的化學反應形成了

粵劇藝術博物館

歷史及地理環境

粵劇藝術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127號,荔灣區是廣州老城區,素來有“老西關”的稱號。毗鄰荔枝灣湧,有優美的環境和濃厚的人文歷史氛圍。

在西關,嶺南園林眾多,著名的小畫舫齋和海山仙館都在此地。荔灣也具有“粵劇曲藝之鄉”的美名,雖然粵劇源遠流長,但是“聚處在西關”,粵劇文化在西關得以興盛和發展,恩寧路一帶也有著許多粵劇名伶的故居。

粵劇藝術和嶺南園林藝術,同屬於嶺南地區歷史文化和集體記憶,在西關地區得以完美地展現。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博物館場地及其周邊

空間佈置

粵劇藝術博物館採用了嶺南園林的”連房廣夏“的嶺南園林特有的建築形式。”連房“指房屋相互連接,“廣廈”指的是高大的樓房。同時,為了留出更多的園林空間,平面佈局上採用了“壓邊”的方法。中心大園林,邊界建築採用合院,這種園中園的佈局,給遊人一種處處有園林的感覺。博物館園林面積達到4293平方米,佔用地面積41%,在小型園林中是一個較為舒適的比例。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場地平面圖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別院

中心大園林

中心大園林則是將荔灣湧水進入場地,將園內與園外環境進行了聯繫。中心水池佔總用地面積12.8%,開闊的水面使園林內的小氣候可以改善,增加環境的溼度,使植物生長更加茂盛,一派嶺南氣象。幾何折線形水池人工自由駁岸相搭配,將爽朗直接的城市園林與山林野趣的自然園林一併呈現出觀眾眼前。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中心庭園景觀

在這裡,老廣州人應該很喜歡來,因為還可以尋找到兒時看大戲的記憶。

中心大園林中的廣福臺是全園的中心,採用廳堂式戲臺,面向中心湖。湖中有蓮,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湖中有魚,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在這麼優美的園林景觀中,“隔岸名倌鏘鏘唱,紅船亭頭岸邊生,佇倚危樓細細品。”猶如回到了老西關的歷史情境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中心戲臺

庭院建築

建築形式為嶺南園林風格的仿古建築群,以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嵌塑為裝飾亮點。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博物館中的石雕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廣府木雕磚雕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石灣公仔脊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潮州木雕

公共遊覽通道

人性化,人情味是一個園林、一個建築的動人之處,粵劇藝術博物館地處老街區重要交通位置,當地居民有早上買菜等通行的需要。設計者設計了一條通行廊道,無需拿票,就可以通過粵博館從多寶路到達恩寧路,同時也可欣賞到園內的園林景觀。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公共通廊

後記

粵劇藝術博物館的主創設計師郭謙教授對於粵劇藝術博物館的理解則是它是以中國傳統藝術領域的重要概念“氣韻”作為核心設計追求,注重對粵劇藝術及嶺南園林藝術精髓的深入挖掘,主動在設計中追求與粵劇藝術在精神內涵及園林建築表現上的氣韻相合,

將建築實體轉化為園林空間,造園、建築、築山理水皆以“氣韻”為設計指導,從而力圖帶動全園“氣韻”生動,達成嶺南兩大文化標誌跨越時空的當代對話。

離開劇臺,粵劇竟美出新高度!

粵劇藝術博物館最終定位是要打造成一個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文化空間,一座開放式、園林化、可經營的戲曲文化空間,更是一座嶺南傳統造園文化與技藝傳承的文化平臺。

在瞭解了粵劇藝術博物館後,小編也被驚豔到了呢!不同領域的藝術相結合也能美出新高度,粵劇藝術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個唯美的產物。大家有興趣可以多去了解一下,喜歡我們的文章就隨手轉發到您的朋友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