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騰訊影業副總裁陳洪偉:做好萊塢的“中國合夥人”

和好萊塢走得太近,不見得是聰明的事情。

每隔幾年,都有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熱錢想進到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名字能帶來巨大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各地的有錢人都想分一杯羹,最早有日本、德國,之後印度、中東也入了局。

這些錢被好萊塢看做“傻錢”,2015年以後,送來傻錢的是中國。

一年多的時間裡,中國公司揮舞著當時還沒受限的美元,尋找一切可以買下的目標,從影院,到中小電影公司,甚至好萊塢六大級別的公司也不再是非賣品。還是首富的王健林,親自去了洛杉磯,教育好萊塢如何拍電影。

也是在2015年,騰訊影業成立。因為“騰訊”二字,也因為“中國電影都要為BAT打工”的論調,所有人都對它懷著敬畏,期待它也揮舞著鈔票,一起參與,買下好萊塢。

時易勢移,2017年,國家降低槓桿,收緊資金外流,好萊塢橫衝直撞的瘋狂中國富人瞬息之間作鳥獸散,這對好萊塢沒什麼影響,只不過又一個來去匆匆的金主而已,甚至一些人會慶幸,他們不用擔心來自中國的“指導”。

騰訊影業反而和好萊塢走得越來越近。2016年,騰訊影業參與《魔獸》,向業界展示了他們可以調動的資源,最終中國票房定格在14.68億。2017年之後,騰訊影業先後參與《神奇女俠》、《頭號玩家》、《毒液:致命守護者》、《海王》、《大黃蜂》等電影,幾乎都是當年中國最受歡迎的進口電影。

在未來,騰訊影業將直接與好萊塢合作拍攝電影。他們已經宣佈投資新的《終結者》和《壯志凌雲》,還會與好萊塢公司STX聯合開發《我叫白小飛》(Zombie Brother),這部電影的原著是來自騰訊動漫平臺的漫畫作品。

中國不再是盛氣凌人的買家和“指導者”,好萊塢也在改變他們先前“拿傻錢”的思路,中國和好萊塢,依然互相需要。

1.

36氪专访|腾讯影业副总裁陈洪伟:做好莱坞的“中国合伙人”

其實,騰訊影業早期發佈的片單,並沒太多好萊塢的影子,陳洪偉覺得那時候騰訊影業還沒準備好,不論是製作電影,還是和好萊塢合作,都還是新兵。

他帶著團隊,開始去好萊塢拜訪。那時好萊塢到處都是中國面孔,中國鈔票和真假難辨的合作信息,一些人在好萊塢混得久,事情沒做成,但有一些門路,便撮合中國團隊和好萊塢團隊,不論項目成沒成,自己總能先拿一筆錢。而中國團隊往往衝著“《阿凡達》團隊”、“著名導演”等名頭便籤了合作意向,一些是真的被騙,一些則回到彼岸的中國繼續騙新的投資人。

陳洪偉不看這些合作項目,甚至也先不去六大拜訪,而是讓人列了一個單子,上面是幾百家獨立製片公司和工作室,之後自己篩選,剩下三四十家,託人一一約出來。他已經想好,見面不以談合作為目的,只是先有個聯繫,互相瞭解一下就行,為的是細水長流,慢慢建立合作信任關係。

他約出來的人也不急著和中國合作。中國電影市場大,當時已經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一也只是時間早晚,但僅僅市場大或者有錢並不能換來尊重。正如英國貴族瞧不上資本大亨一樣,在製片人眼裡,品味相近比錢要重要。因為覺得大片橫行的好萊塢沒了品味,他們便流去了亞馬遜和Netflix,也導致如今好萊塢的創意危機。

相較好萊塢,他們更擔心中國的品味。

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平時穿的衣服是什麼風格……他們總是和陳洪偉聊這些話題,而且往往談話結束以後,也沒確定合作,甚至沒有表明意向。

陳洪偉覺得無所謂,他甚至會警惕那些過於積極主動過來要求合作的,“不能說因為是美國市場的東西,在中國就一定好,是因為某某大導演的東西我就一定要拿,我要看內容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要沒有這個心態,可能也是一個閃亮的片單,但是可能是有無數的坑。”

那時的騰訊影業,也沒有和好萊塢平等合作的底氣,它還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

“騰訊”兩個字,是有力的背書和資源支持,也是沉重的責任。有了騰訊,意味著有了瞭解幾乎中國所有互聯網用戶的便利,意味著有了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支持,《毒液:致命守護者》的騰訊影業製片人說,有了社交屬性,“我們在一定情況下是能夠知道用戶喜歡什麼跟不喜歡什麼,反向來講我們這些資源是非常有利於去服務我們電影的開發的。”

不過,很多人也因此對騰訊有了更高的期待,期待它能在短時間裡顛覆電影現有的格局,期待它能推動中國電影繼續高速擴張,然而,根據專業創作規律,沒有一個電影公司能夠滿足這樣的期待,最終它們都化作了眾多的質疑。

但陳洪偉對於騰訊影業在一些電影上的成敗,並沒太大壓力。他是電影老兵,知道老兵都懂的道理:電影做多了,一定有虧有賺。

在公司經營上,他想要的是當然是盈利,而哪怕失敗的項目,他也希望能夠鍛鍊隊伍。《魔獸》上映時候,騰訊影業的製片人要親自去做市場和宣發的工作,而《神奇女俠》時候,騰訊影業已經有了自己的宣傳團隊,等到《毒液》時候,發行團隊已經可以良好運轉了,“它是不斷迭代的一個小步快跑的過程,每一個項目在摸索,逐漸地甄別內容、匹配資源,其實這是一個三年時間完全能看得見軌跡的成長。”

2.

36氪专访|腾讯影业副总裁陈洪伟:做好莱坞的“中国合伙人”

合作時候,騰訊影業追求平等,這也是好萊塢最珍視的東西。

業內流傳著“好萊塢會計法則”,簡而言之,投資方給了錢,拍了電影,電影全球大賣,票房不錯,但最後結算,入到一些投資方口袋的卻寥寥無幾。

有的時候,好萊塢公司也會推動片單合作。他們給到合作方一長串片單,行內人心知肚明,裡面有一半以上的電影會賠錢,只有頭部的兩三部才會大賣,但想要投那些電影,就必須整個片單一起投資。

騰訊影業不接受這樣的合作條款,他們堅持一部一部電影來合作,選擇單個內容本身更重要,而且每次合作,他需要的也不僅是中國市場的權益。騰訊影業在好萊塢的一位經理,不會說中文,但是知道“保底”,最常給人說的一句話便是“no保底”,不會砸錢買斷。

“北美市場、中國市場和其他市場三大塊,大家把權益聊明白,我們作為中國的投資方,我們有實力,但是中國市場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駕馭空間,而且我們會有內容上的需求,也希望有騰訊可以操作的營銷空間,不能說你告訴我下個月就上了,這個月就投,我們要平等地來做這個事情。”陳洪偉說。

為什麼好萊塢會答應這樣的合作?“很容易你會想你們騰訊的資源特別,資金實力別的公司沒有,真心話,不是,是我們堅持平等的原則。”

陳洪偉說,騰訊影業每次合作,都會看做是長期合作的基礎。一些公司會想去買斷電影,做一錘子買賣,賺快錢,他尊重這樣的做法,但自己不會去做,“我們應該有一個共識,我們希望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下可以形成長期的、穩定的互動,良性互動的合作關係,騰訊影業的團隊也能在合作中摸索、學習”。

騰訊影業願意去一條一條地談判,而且有能力去做這種談判。陳洪偉說,只有騰訊這種體量的公司,才能夠提供好萊塢核心律師及財務團隊的系統化支持,讓他們評估風險,和好萊塢近百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與花招較量。

陳洪偉承認,如果是小公司,為了生存和賺錢,不得不去做一些短期項目,也只有在騰訊這樣的大公司裡,才有足夠的底氣去說“耐心”,才能看著身邊人賺快錢時候自己沉得住氣。

而且,好萊塢可以不需要中國的傻錢,但它依然需要中國。

“當年我們只是從日本人或者德國人那裡拿錢,因為我們要抵消風險。”STX總裁鮑勃·西蒙斯說:“歷史上第一次,美國之外又有一個國家擁有了巨大的國內市場,這就是中國。中國將成為世界影視產業中的重要一員。”

如今的好萊塢,需要的也不只是中國的市場,也需要中國文化帶來的新的創造力。

最近幾年,好萊塢大熱的電影都在關注少數族群,如《神奇女俠》、《黑豹》和《摘金奇緣》,主角都不再是男性白人。一方面,這固然與新近美國的政治傾向有關,另一方面,好萊塢在奉行“爆款”策略近二十年後,終於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主流之外,尋找新的靈感。

中國是重要的靈感來源。眾多好萊塢導演表達了對中國題材的關注和興趣,這不僅是恭維客套,事實上,一些大導演,如羅素兄弟,已經開始和中國公司合作,開發中國故事,迪士尼的新片《花木蘭》也確定在中國取景。

陳洪偉覺得,未來好萊塢會越來越需要中國,因為“我們有新的內容,源源不斷的互聯網新內容,我們有源源不斷的創作者,我們可以讓好萊塢變的更年輕,而且我們可以讓好萊塢更兼顧兩個市場。”

因為資本,好萊塢一度與中國建立了聯盟,但這一盟約在2017年迅速崩塌,如今,雙方又開始了接觸,這次接觸不像先前那麼轟轟烈烈,不再是動輒十億美元的大買賣,而是從一部部電影,一樁樁條款開始,細水長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