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與心理疾病也有關係?

腸道細菌與心理疾病也有關係?

很多乳腺疾病的患者,都具有同時伴有胃腸道的疾病,多有急躁焦慮的心理情結。那麼胃腸道的細菌是怎麼影響人的心理,影響人的大腦的呢?答:腸道細菌,似一雙無形這雙手,再慢慢地改變著人類的大腦。

1.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能夠作用於大腦

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抑鬱、自閉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與這些腸道微小生物有關。其實大腦和腸道之間的作用是雙向,而非單向的。

研究人員發現,“無菌”老鼠(通過特殊飼養技術,從未接觸過微生物的老鼠),在感到痛苦時,其排解釋放的壓力激素是正常老鼠的兩倍。而這兩組老鼠,除了腸道內的微生物群,其他都是完全相同的。這充分說明,差異是它們體內微生物作用的結果。

那麼腸道中的微生物群是如何作用於大腦的?

第一,通過迷走神經,它是連接大腦和腸道的“信息高速公路”。

第二,腸道細菌將飲食中的纖維,分解成一種名為短鏈脂肪酸的化學物質,該物質會對整個人體產生影響。

第三,腸道細菌可以利用叫做microRNAs的基因片段,來改變DNA在神經細胞中的工作方式。

2.腸道菌群的失衡,可能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

愛爾蘭科克大學醫院的泰德·迪南教授在研究抑鬱症患者體內的微生物群落有什麼不同。一般來說,一個健康的微生物群是十分多樣性的,包含著遍佈人體的各個物種。迪南發現,如果將臨床抑鬱症患者與健康的人進行比較,抑鬱症患者體內的微生物群多樣性要小很多。迪南稱:“這並不是說明腸道細菌群是引起抑鬱症的唯一原因,但它確實在抑鬱症的成因中發揮了作用。”

腸道菌群的失衡可能與抑鬱症有關,是一個新穎的概念。為了進一步驗證,科克大學APC微生物中心的科學家們嘗試將抑鬱病人體內的微生物移植到了實驗鼠身上。結果表明,一旦你的微生物群發生改變,行為模式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利用微生物組樣本,就能在老鼠體內重現抑鬱症個體的許多特徵,這個結果令我們非常驚訝。”

這其中就包括了快感缺乏症——抑鬱會導致人們對令自己感到愉快的東西喪失興趣。克蘭恩教授表示,對老鼠而言,糖水就是令它們感到愉快的東西。然而,當它們從體內植入抑鬱症患者的微生物後,它們就不再對糖水錶現出興趣了。

3.未來,或可利用微生物群來治療心理疾病

類似的證據也正在帕金森病研究中有所表現。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醫學微生物學家Mazmanian教授研究發現,帕金森患者和非帕金森患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不僅如此,通過在動物身上進行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是導致這種疾病出現的必要條件。

Mazmanian表示:“微生物群的變化似乎是導致運動症狀的原因。由於這個發現,我們或會考慮將微生物群落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不少專家們也認為,這項發現或將開啟心理健康治療領域的改革,未來可能利用“情緒微生物”或“心理生物製劑”來治療理疾病。

文章轉自網絡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bn4fHrzPj-ZQ6rlZMXwXF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