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2018年の第178篇

文字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大家都知道,今年股市不行,但債市表現還不錯,有句話叫做“牛市買股,熊市買債”。小丫以前也和大家聊過被譽為“貨幣基金增強版”的短債基金(純債基金的一種)。“增強”的意思就是這類產品收益率比貨幣基金高一點,風險性也只比貨幣基金高一點。

低風險→高風險:

貨幣基金

現在股市和多數權益類基金都不行,既然短債基金收益率比貨幣基金強,風險性又比買混合基金、股票基金低,是不是就能閉眼買了?

別“閉眼”。

01


上週正好也有讀者給小丫後臺發消息問: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小丫,我上個月買了XX超短債,這款產品收益一直挺好的,也很熱門,風險也低。但為什麼我昨天看收益,居然是虧的?!一天就虧掉了兩天收益。短債基金不是大部分都配置債券和存款產品嗎,為什麼會虧呢?”

我根據這位讀者提供的收益截圖,看了下這款產品。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從歷史收益走勢圖來看,這款產品過去一年的表現確實相當不錯,累計6.22%的收益,比同類平均還要高。你看滬深300指數過去一年,都跌沒了20%。

所以也能理解,這位讀者乍一看到日收益突然轉虧,內心有多驚訝了。而且我發現,驚訝的人還不在少數: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來自XX超短債討論區的投資者留言

很顯然,這些投資者挑選產品的時候,確實是“閉眼”的。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光是今年八月,這款超短債基金就連續4天出現負收益,一下子就虧掉了近半個月的收益。

淨值型產品一定會有虧損的可能。

有些投資者不瞭解“淨值型”產品,在購買前,也沒有認真去翻翻產品的歷史收益情況,事後反而大呼“被騙了”,怪誰呢?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這種評論小丫也有些無語。

無論什麼產品,都無法保本保收益的。

各大投資理財平臺首頁推薦的所謂“高收益”基金,其實展現的是基金的歷史業績,而不是“保證收益率”。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業績”,何況是受市場波動影響的基金產品。


這世上哪裡有穩賺不賠的產品呢,請清醒一點。

我們再看看這隻短債基金往年的歷史收益情況: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XX短債基金歷史收益(天天基金網)

從歷史收益數據可見,儘管該短債基金近一年收益高達6.22%,但在過去10年間,只有14年的收益表現不錯上了6%,有多個年度連貨幣基金都沒跑贏,像09年,整體收益只有0.65%,甚至第三季度還出現了負收益-0.16%。

不過這隻超短債,至少每年都是正收益的。

這說明,投資短債基金一定會有波動性,但波動性比起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要小很多。想想股票基金動輒20%以上的跌幅吧,在過去五年,債券市場平均熊市的最大跌幅只有6.8%,短債基金的虧損幅度更低。如果不能接受任何一點短期波動,真的別買基金了。

02


還有些投資者,不但連產品特性都不瞭解,連買入賣出規則都“不屑”花時間看,對這種投資者,小丫一樣“無話可說”,比如下面這位。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基金一定是有手續費的,如買入手續費、賣出手續費以及運作費(管理費、託管費、銷售服務費),不清楚這些費用是咋回事的,可以戳這裡:手續費用。

以該只短債基金為例,投資者在申購時,是0費率的: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但如果要賣出,則要留意持有期了: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持有大於7天,0賣出費率,如果持有低於7天,則需要高達1.5%的手續費。

從討論區的投資者留言來看,很多投資者不清不楚就跑去申購該短債基金,沒幾天發現這隻債基居然“負收益”,不淡定之下又匆忙賣出。雖然買入時沒有收手續費,但因為持有低於7天,就被扣除了1.5%的賣出手續費,投資1萬元的話,光手續費就得被刮掉150元,有的投資者投了20萬進去,不到一週就賣出,手續費就得被刮掉3000元,這可不是小數目啊!

而且大家不要忽略基金的隱形費用——“運作費”,這部分費用不是一次性收取,而是分攤在每天的基金淨值當中進行扣除的: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像這隻短債基金的運作費率合計起來也有0.8%每年,假設投資20萬持有一年,合計被扣除的運作費也不是小數目。


只知道閉眼買、閉眼賣,什麼功課都不做,虧還是不虧?

03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純債基金的“負收益”從何而來?

這要從債券基金的風險因子說起。

按照信用風險,債券可以分為信用債和利率債。

信用債,沒有國家信用背書,存在違約風險,主要包括金融債(銀行債券和非銀金融債)、一般企業債(企業債、公司債、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和資產支持證券。

利率債,主要指國債、地方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政金債、國開債、農發債、口行債)、政府支持機構債(匯金債、鐵道債),由國家或者信用等級與國家接近的機構發行。因為強有力的信用背書,違約風險極低。

長期影響債券收益率的是經濟基本面,短期則是“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

信用風險:很好理解,債券可能會出現違約情況無法如期兌付,也就是我們說的“踩雷”。今年以來,我們沒少聽說債券基金的踩雷事件,尤其是在經濟下xing的大環境下,企業經營更困難,先前為了融資發行的債券根本沒法兌付,只好違約。

純債基金中的短債基金,持倉大部分都是久期比較短的債券和存款類資產。債券久期越短,意味著距離兌付的時間就越近,相應的風險也就越低。

案例中的這款超短債基金,配置的就是久期低於一年的組合債券,按理說信用風險比較低。


穩賺的低風險產品,為什麼還是虧了?


XX超短債基金報告


利率風險:即因為市場利率變化導致的債券價格波動。

債券是典型的利息產品,投資債券的人希望能獲得比市場利率(可理解為“市場上借錢的利率”)更高的收益。但市場利率的變化,會影響債券價格,兩者之間的關係通常是

負相關的:

市場利率↑ 債券價格↓

市場利率↓ 債券價格↑


如何理解利率和價格的負相關性呢?

舉個栗子:

假設某款1年期債券,票面利率為5%,面值100元,投資者A以100元購入,一年後到期可得收益5元。但如果過程中,貨幣政策發生了變化,比如“央行加息”,就會使得融資成本增加,後續發行的新債券票面利率就會上調(假設為6%),這時候投資者A如果要在二級市場賣掉未到期的票面利率為5%的債券,只有降價出售。

債券價格至少要下跌多少,投資B才會接受呢?

100*5%+100=P*6%+P

P=99.06元

也就是說,債券價格要下跌0.94元=(100-99.06),這0.94元就是A要承受的虧損,B所獲得的價格補償。

B獲得的實際收益=債券利息+(債券面值-債券交易價格)

反之,如果市場利率下降,二級市場的債券價格就會升高。

因而,即便純債基金沒有發生信用風險,也有可能因為利率風險導致價格變化帶來損失,從而引起基金淨值的下降。債券久期平均到期日越長,相應的利率風險就越大。

而利率又主要受央行的貨幣政策、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整個社會的平均投資收益水平等方面影響。

除了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還有兩方面需要注意:

債市和股市之間的“蹺蹺板效應”,通常情況下,股市漲,債市跌,股市跌,債市漲(股債雙殺的情況比較極端)。一旦股市變熊,收益更穩健的債市就會成為不錯的避險去處,反之則風險資金傾向於流入股市。

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有時候機構資金緊張(譬如年底),為了回籠資金就會大量拋售債券,導致供大於求,債券價格也有可能會跌,從而影響債券基金淨值。

所以,哪怕短債基金的風險不高,但受方方面面的影響,短期波動必然存在。

像最開頭列舉的幾位投資者那樣,一丁點波動都承受不住,短時間內買入賣出,小丫是不提倡的,還不夠虧手續費。

04


接下來,短債基金還值不值得投資呢?

受益於央行的多次降準、降息政策,疊加股市震盪下行的影響,今年債券市場行情確實不錯。有機構認為債市將繼續慢牛徐行,也有機構認為債券牛市將轉入下半場——泡沫化趨勢凸顯。

小丫覺得,現在入場想在短債基金上再賺到5%以上的收益率,比較困難,大概率會是“少賺點”。

投資短債基金,本來講究的不是高收益,而是相對穩健的收益率和不錯的流動性。短債基金漲有限,虧也有限,如果債券牛市沒有繼續,我們在短債基金上獲得的收益率連貨幣基金都跑不贏,也可以考慮轉投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

以上內容僅供交流探討,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