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誤傳百年,聽得見老祖宗哭泣的聲音嗎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誤傳百年,聽得見老祖宗哭泣的聲音嗎

中國有許多的俗語,這些俗語有的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聖賢人的諄諄教誨,其中都飽含著深邃的哲理,但是從表面來看卻非常口語化,朗朗上口,比如描述西藏民族風情的"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一看就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中華民族歷經5000餘年,俗語很多都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但也有一部分俗語,被後人扭曲,更為關鍵的是,被歪曲的俗語還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誤人子弟.就比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被後人歪曲了數百年之久。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誤傳百年,聽得見老祖宗哭泣的聲音嗎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其實聖賢的原話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不是"毒",這句話是有出處的,並非空穴來風.《增廣賢文》中曾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量"在古代指的是計量單位,對於人來說,又可理解為"度量",就是容人的氣度,前面的"量"和後面的"度"互相映襯,聖人是在教誨後人,男人一定要有胸懷,不能小肚雞腸,唯唯諾諾,不然做不成事,更不算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做人嘛,還是要敞亮些,而歷史之中大凡有成就之人,聲名赫赫下也都有著容人的氣度,比如曾國藩、唐太宗、康熙帝等。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誤傳百年,聽得見老祖宗哭泣的聲音嗎


而從清朝時代起,這句話漸漸被人們誤解,當初第一個念成“無毒不丈夫”的人,已經無從知曉,但是他肯定知曉這是個字原來的本意,但是一字之差,而意義卻判若雲泥,後者的意思是讓男人學會狠得下心,其實男人狠一些也無可厚非,這是男人的性子,但是狠也有標準,現在許多人歪曲了這個“毒”字,超越道德的底線,超越親情,超越友誼,做一些損人不利已的事情,當感到害怕的時候,有意思或者無意識地往往用“無毒不丈夫”的謬論安慰自己,就比如當下發生的殺妻騙保案。“無毒不丈夫”不無道理,但是用起來難度卻非常大,相信古人當時也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用“度”更加的貼切,也更加具有教育意義。身為一個男子,就要學會忍耐和包容,要有氣度.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誤傳百年,聽得見老祖宗哭泣的聲音嗎

忍耐、包容並不是代表自己在示弱,是一種在當下時局下的生存辦法,是為了養精蓄銳,是為了蓄勢待發,是為了東山再起,在一定條件下還代表著“捨得”,代表著“退一步海闊天空”。同仁堂原型拍攝成的《大宅門》裡,二奶奶一句話:小不忍則亂大謀,等我喘過這口氣來,我就一個一個把他們都咬死,說明了“無度不丈夫”的一層真諦。而當下火熱的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也曾說過非常有名的一句相聲臺詞,也是關於“度”的,你知道是哪句嗎?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誤傳百年,聽得見老祖宗哭泣的聲音嗎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誤傳百年,聽得見老祖宗哭泣的聲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