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一句,人們一直在誤傳,是什麼?

導語:俗語:“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一句,人們一直在誤傳,是什麼?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常常說的“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上句話,但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就改變了原來的意思,並且人們也越來越接受現在的觀點,所以為什麼會這樣呢?下半句又是什麼呢?

無毒不丈夫

“無毒不丈夫”在許多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經常能看到,一個反派或者是小人要做一件壞事的時候就經常用這句話為自己開脫,表明自己就算是狠毒非常,也是一個大丈夫。這句話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是古代人不是一直講究仁義禮智信嗎?為什麼這個“無毒不丈夫”的觀點會成為很多人信仰的準則呢?

俗語:“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一句,人們一直在誤傳,是什麼?

其實這是一些小人在做壞事的時候給自己尋找的藉口,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無度不丈夫”,“度”就是度量、氣度、有節制和底線,沒有肚量的人不能算得上是男子漢大丈夫。原本是教導人們做人做事要有肚量,有包容之心,不可心狠手辣。但是後來在以訛傳訛中,因為更加符合小人的心思,所以就成了野心家和陰謀家思想和行為的“理論依據”,並且以此作為他們為自己開脫罪行,讓自己心裡好過的藉口。

俗語:“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一句,人們一直在誤傳,是什麼?

不過也有很多人會用“無毒不丈夫”來形容亂世梟雄,這裡就會有褒義在其中了。就好比說亂世奸雄曹超,面對賢能的人,既可以做到禮賢下士,又能將每個人放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物盡其用,還希望自己能像周公一樣“天下歸心”。但是有時候面對一些人和一些事情又會不擇手段,做出綁架人家父母逼迫別人就範的小人之事。這樣的人或許在有些人看來是個小人,是個奸臣。但是在這樣的亂世中,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一方霸主,也能夠儘快平息各地戰火,說起來也是值得人佩服和尊敬。

俗語:“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一句,人們一直在誤傳,是什麼?

造就這句話原意改變的原因正是因為人性的改變,現在的人好像也來越信仰“無毒不丈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也用這句話來為自己開脫。但是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是“量小非君子”,才是真理。

量小非君子

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氣量太小,就不當為君子。就是為了教導我們對人對事要有寬闊的胸襟與海量的氣度,能夠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能夠享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美景,同時也在暗示想要做成大事,必須要有君子氣度。

歷史上很多成就大事的人其實都是大度的人,再比如說曹操,曹操和袁紹對峙的時候,袁紹手下有了一叫陳琳的寫得一手好文章,還特別擅長罵人,幫袁紹寫檄文給曹操,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罵了個遍,但是曹操就是不生氣,不僅不生氣還看上了陳琳的才氣,想辦法把陳琳挖了過來,要說這個陳琳也很有職業道德,跟了曹操就寫檄文罵袁紹,把袁紹氣得不輕。所以從這件事情看出來,曹操能成為一代梟雄是有原因的。

俗語:“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一句,人們一直在誤傳,是什麼?

所以如果是“無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的話,前一句和後一句就很很矛盾,前文在在告訴世人,想要做成大事,就必須要學會心狠手辣,錙銖必較。他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人一丈,他人若負我,我必報之。後面就又在教導人們要有廣闊的胸襟寬和待人,要以德報德、以德報怨。所以還是“無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才合適。

俗語:“無毒不丈夫”,其實還有一句,人們一直在誤傳,是什麼?

小編有話說: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行事坦蕩,光明磊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富貴時不驕奢淫逸,貧賤時不移改氣節,這才是君子,也是真正有大氣的人。天之大,能容納浩瀚星空;地之大,能滋養萬物生靈;海之大,能歸附百川奔流;而人有度,能容人,才能在這樣的世間行走,而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成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息”,前路漫漫,只有大氣之人,大度量之人才能成就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