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山東多家化肥企業關停,2019還有多少化肥廠會死掉?

山東臨沭縣的一家化肥廠正經歷一段艱難時光。生產車間空無一人,玻璃破碎,機器生鏽,袋裝的化肥散亂堆放。縣裡曾經的上百家化肥廠,如今只剩一小部分存活。10年前,幾乎每家化肥廠門口都有等待取貨的經銷商,拉貨的車隊排出幾公里遠。

全中國的化肥廠都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這個農業大國已經在努力減“肥”。

2017年年末,農業部傳出消息,這個目標提前3年實現了。農藥使用量已連續3年負增長,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這是農業的一次轉折。


央視:山東多家化肥企業關停,2019還有多少化肥廠會死掉?


曾經,中國鼓足勁兒實現化肥的增長。1990年,中國超過蘇聯成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產國,2005年中國磷肥產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我們的化肥這麼快地發展,在全世界都是奇蹟,其中,政策永遠是第一位的,使勁鼓勵。

農村牆頭上最常出現的是化肥的廣告。在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中,30多個播報地區的畫面裡,最多時有20個是化肥的廣告。“廠商花了很多錢,說明這個很重要。

央視:山東多家化肥企業關停,2019還有多少化肥廠會死掉?


把耕地看作銀行,存糧於地

2015年,中國成為全球化肥用量最高的國家,是全球平均用量的3.4倍、非洲的27倍。

遼闊的大地被化肥喂“飽”,直至不得不減“肥”。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本身是一種養分,無毒無害,提供作物生長需要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崔振嶺說,適量使用化肥,可以讓果更香、瓜更甜。但作物吸收過多,就跟人“三高”、發胖一樣,抵抗力下降,“作物倒伏,產量會下降,病蟲害增加,農藥加重,品質也會下降。

”多餘的養分吸收不了,排到水中,進入地下,汙染地下水,通過徑流,汙染河川,形成面源汙染,富營養化和溫室效應的形成過程中,都有化肥裡的元素。

在農村見過很多“汙染情況”:農村的河邊往往最髒,農藥和化肥的袋子漂著,垃圾也在河邊燒掉,“生態系統局部崩潰,魚蝦不可能活了”。

“減‘肥’最直接的目標是改善環境。”化肥零增長被視為農業轉型和綠色發展勢必要選擇的道路,為了健康,必須要“瘦”下來。

“以前我們追求的是產量,只能漲,像工資一樣,降一塊錢也不行,化肥是保證產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量也在一直漲。但是“現在”完全行不通了!

央視:山東多家化肥企業關停,2019還有多少化肥廠會死掉?


一塊錢的蘋果沒人買,十幾塊的那麼多人搶

北京的農業從業者石嫣現在追求的是種地不用化肥。

她是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讀書時公費在美國“洋插隊”務農,畢業後當了一名新農民,在北京順義種了300畝地,僱傭了50個工作人員,為大約800個家庭提供蔬菜和水果。

她還與三里屯的外資企業合作,在北京的高樓大廈上建起一塊塊綠地,只用有機肥,客戶多是城市中產階層。“化肥用多了,食物會發澀,一吃就能吃出來。”

在村裡,如果向村民打聽她的農場名字,不一定有人知道,但如果找一群“種地的大學生”,村民立馬反應過來是找她。

村民一開始不理解她,不用化肥,“你們傻嗎?”

幾年下來,她的產量有所減少,但地力正在恢復,“在農場隨便挖一鐵鍬,都能看到蚯蚓。”

兩年前,她開始注意到“北京市推有機肥”,

政府發放補貼,每噸600元的有機肥,只需要支付120元。

她拿到一張“生態卡”,用它可以直接購買補貼後的有機肥和生物製劑。“這是‘化肥零增長’之後,最明顯的感受。”她說。

世紀之初鼓勵化肥產業的那些補貼,在逐漸取消,財政的支持流向有機肥。

2017年,農業部選定了100個縣,用有機肥替代化肥,每個縣給1000萬元的補助資金。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

2018年擴大範圍,再選擇100個果菜茶生產大縣推進試點。2019要繼續增加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這是保證“化肥零增長”的一大措施。


央視:山東多家化肥企業關停,2019還有多少化肥廠會死掉?



“一塊錢的蘋果沒人買,十幾塊的那麼多人搶。人們現在追求的是質量。

石嫣則說:“從求量到求質,我們面對的是中等收入群體,消費需求在升級。”

人們在尋找更清甜的水果和蔬菜。

“化肥本身沒有錯,關鍵是濫用,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具體用量多少。

經銷商為了保證不出問題,會鼓勵農民多用化肥。

農戶之間交流,“今年誰家的地長得好,其實有很多偶然因素,農民的答案總是‘多施肥多澆水’。

”東亞還有一種“土地有靈”的文化,農民尊敬並感恩為他們提供食物的田地,因此會多施肥料來回報它。

石嫣26歲前從沒在農村待過,這些年的新農民生活讓她感到,“農民對土地的關聯感降低了很多,土地和生活的傳承斷裂,農民想的是上樓,孩子不會再回來,這塊地未來子孫不會再用。

”人們不再關心這塊土地還會孕育出什!

央視:山東多家化肥企業關停,2019還有多少化肥廠會死掉?


她翻譯過“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富蘭克林·金在1911年寫的書,叫《四千年農夫》,核心觀點是,中國歷史上作為全球最大的帝國且千年不衰的奧秘就是農家肥的應用。

“一個西方人對東方人的崇拜,既羨慕東亞的農耕,同時困惑美國應該怎麼走出破壞地力的方式。

”石嫣感慨,中國農民不太計算勞動力的投入,其他工種,多花一倍的時間就多掙一倍的工資,而農民寧願多花5倍的時間來多掙一倍錢。

“農民比我們懂。”從事農村經濟研究的金書秦說,“當消費者信任、市場能辨別出優質的農產品,農民獲得應有的價值,是會種出優質的果蔬的。”

“更多新農民願意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配送、流通,年輕人越來越多,鄉村也就振興了。”石嫣說。

產業興旺之外,金書秦認為,減少化肥農藥,使水質提升,生態宜居,也利於鄉村振興。化肥“瘦”身,纖體也美“顏”。

對化肥廠來說,如果不及時調整方向,國內市場的好日子可能已經到頭了。

施肥自古是農耕文明的精華,在刀耕火種的時代,人們就學會將植物焚燒留下養分;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化肥業因化肥而“肥”。

但今天,化肥業必須適應人們正在尋找的更理性的施肥方式。

“化肥企業的壓力比我們大,比政府大。

‘化肥零增長’意味著產量的天花板到了,以前化肥可以拼項目規模佔領市場。現在,只有真正適合綠色農業的肥料才會有市場,才能站穩腳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