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本文譯自馮.穆倫海姆-雷希貝格男爵(Brukard Freiherr von Müllenheim-Rechberg)的回憶錄《SchlachtSchiff Bismarck》。

俾斯麥號服役

1940年8月24日俾斯麥號終於服役了!易北河東岸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上空烏雲如蓋,大風捲起浪花拍打著左舷停靠在舾裝碼頭上的俾斯麥號。太陽沒出來又刮這麼大的風,但至少沒下雨,我安慰自己。水兵們穿戴整齊沿著兩舷排成隊列,軍官和佩劍士官的腰間掛著短劍,軍官們身上還戴著銀色的飾帶。部門長官帶著手下的水兵去向副艦長漢斯·約爾斯報道。參謀軍官的列隊在右舷舷梯靠後的位置,正對著儀仗隊。軍樂隊在艦艉甲板上已經就緒,前方的主炮下聚攏著一群廠方代表,給這個軍事化的場景增添了一點民間色彩。


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俾斯麥的孫女多蘿西婭·馮·洛文費爾德主持了俾斯麥號的擲瓶禮,當時船身上還飾有她的紋章與家徽。然而在戰艦完工以後,她的家徽與紋章被抹掉了,由大西洋紋章取而代之。


緊接著護送艦旗和司令旗的白色交通艇靠了過來。副艦長下令:「全體立正!面向左舷!」司號兵吹響了信號。所有人都肅立著注視那艘交通艇,它逐漸減速,緩緩駛向舷梯。儀仗隊舉槍歡迎艦長登艦,副艦長報告:「全體就位,準備舉行服役典禮!」隨後我跟著他們來到艦艉的主席臺,這時儀仗隊後退,水兵們排成十一行面向長官准備聆聽訓話,兩名掌旗官手捧艦旗來到了旗杆前。


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艦長林德曼海軍上校,他身後是副艦長漢斯·約爾斯海軍中校和作者。照片攝於服役典禮當天。


「俾斯麥號的士兵們!」林德曼道:「我宣佈,俾斯麥號戰列艦今天正式服役。」他接著勉勵大家努力工作,儘快讓俾斯麥形成戰鬥力,並要求布洛姆&福斯的廠方代表們繼續努力,爭取提前完工。他接著引用了奧托·馮·俾斯麥那次著名的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整艘戰艦現在令行禁止,整裝待發。林德曼下令:「升旗!」伴隨著國歌,在儀仗隊拱衛下,艦旗和司令旗緩緩升起,在凜冽的海風中飄揚。戰艦俾斯麥號正式加入第三帝國海軍。


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俾斯麥號的艦旗,背景是郵輪「祖國號」。

俾斯麥號於1936年7月1日開始鋪設龍骨,1939年2月14日下水。全長251米,寬36米,吃水9.33米,最大吃水10.2米;正常排水量(譯註:Konstruktionswasserverdrängung,即設計排水量,中文習慣稱之為正常排水量,指船隻在標準排水量基礎上攜帶半數燃油、食水和滑油的重量,德國海軍主要採用此種計算方法)45940噸,滿載排水量50955.7噸,在一次滿載補給和設備時甚至測出了53546噸的排水量。

俾斯麥號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設計便是其長寬比較小。相對於當時的設計慣例而言,俾斯麥號的寬度可謂相當大,反對者認為應當增加長寬比獲得更高的航速,最後俾斯麥號並沒有特別採納後者的意見,「超寬」的艦體提高了適航性,減輕了橫搖,提升了高海況下的射擊穩定性。加大寬度同樣可以減少吃水,這對在水淺的北海操作有利;此外得益於空間的提升,外層防護船體同內部防雷隔壁的間距也可以更大,抵抗水下爆炸的能力更強;副炮以及大口徑防空炮的佈置也更加容易。艦體超過90%的部分為焊接結構,雙層艦底佔了總長的約80%,以特別強化水下防禦。露天甲板從艦艏延伸到艦艉,向下依次為火炮甲板、防護甲板、上層及中層平臺甲板。底層平臺甲幾乎同雙層船底上方的壓載艙平行。全船被從後向前依次劃分為22個區域。

俾斯麥的裝甲重量佔全艦總重的比例相當高,約為40%,根據防禦區域的重要性裝甲值有所增減。幾乎整塊露天甲板都有裝甲防護,儘管50mm的厚度本身比較薄弱,但是這層裝甲可以防禦破片,並在接觸下方核心區域的裝甲前,將貫穿進入的炮彈引爆。防護甲板由80-120mm的穹甲和首尾兩道橫向裝甲隔壁組成。主裝甲帶長度約170米,為重要的主機、鍋爐以及彈藥庫等設施提供垂直防禦。主裝甲帶水線以上部分高約3米,並向水線以下延伸2米,最大厚度為320mm,向下遞減。為了配合露天甲板裝甲,在主裝甲帶上方還佈置了一道120-145mm被稱為「堡甲」的上部裝甲帶。俾斯麥號的主指揮所和位於上方靠後部位的前部射擊指揮所的裝甲防禦為:前方350mm,頂部220mm,底部60mm(譯註:此處為作者謬誤,俾斯麥號前部射擊指揮所前方和頂部實際的裝甲厚度分別為200mm和100mm);後部的備用指揮所裝甲分別為150mm,50mm和30mm。每個指揮所都有一條專屬的裝甲豎井通往位於防護甲板下的計算中心。而位於水線上方27米的主射擊指揮所出於降低重心的考慮,僅配備了輕甲,分別只有60mm、20mm和20mm。除了常規裝甲防護外,俾斯麥號的重要纜線與管路都做了防破片處理。俾斯麥號的炮塔防禦可謂優秀,炮塔正面厚360mm,背部厚320mm,側面厚150-220mm,頂部為150-180mm;炮塔基座在甲板上方的厚度為340mm,甲板下方厚220mm。副炮方面,炮塔正面厚100mm,側面40mm,頂部20-35mm,炮塔基座厚100mm。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個普遍現象,當時的戰列艦基於減重目的其副炮的防護都很薄弱,可以被自身火炮擊穿。

俾斯麥號的結構佈局同當時德國的重巡洋艦——比方歐根親王號——非常接近,前部艦橋共有四層甲板,後部三層;塔桅矗立在前部艦橋上,上面設有主射擊指揮所和露天的主高炮射擊指揮所。動力系統約佔全艦總重的9%,十二座高壓鍋爐產生的蒸汽推動三座蒸汽渦輪引擎,通過電力傳動為每具螺旋槳提供約4萬匹馬力的動力。其原本最高航速只有29節,在改為機械傳動並將主機功率提高到15萬匹以後,航速增加到了30.1節——在後來甚至跑出過更高的航速——使得他成為當時最快的戰列艦之一。俾斯麥號的燃油攜帶量為8700噸,在17節時續航力為8900海里,若以16節航速航行,續航力可達9280海里,對採用蒸汽渦輪引擎的戰艦來說,這個航程已屬非常優秀,足以滿足德國海軍的需求。然而同之前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相比,俾斯麥號的航程還是短了1000海里,後來有人推測若是他的續航能力再高一點點的話也許就能改變最終的命運。


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俾斯麥號在布洛姆&福斯的乾塢內。


舵機由電力驅動,兩面24平方米大小的船舵並排安裝。俾斯麥號全船的耗電量十分巨大,因此配備了兩臺5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和七臺渦輪發電機,總髮電功率達到了7900千瓦。


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俾斯麥巨大的船舵與推進器,注意與工人身高的比例。


四座雙聯裝38cm炮塔——「安東」與「布魯諾」在前,「凱撒」與「朵拉」在後,主炮最大射程36.2千米,常規備彈840發,最多960發;平均每門105-120發,每枚炮彈都有配有一個前藥包和一個主藥包。由於炮彈重量巨大,因此只能通過機械升降機向炮塔供彈。艦體兩側各佈置了三座雙聯裝15cm副炮,最大射程23千米,備彈1800發,平均每門150發。防空火力包括八座雙聯裝10.5cm速射炮,備彈6270發;8座雙聯裝37mm炮,備彈32000發;此外還有十八門——十門單裝兩座四聯裝——20mm高射炮,備彈40000發。


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艦橋前部一瞥,右邊是B炮塔,遠處可見15cm副炮。

為了防禦磁性水雷和魚雷,俾斯麥號安裝了名為MES的消磁設備,通過敷設在船底的導線陣列減輕艦艇的磁信號,從而避免觸發磁感引信。艦上配備了四架單引擎Ar.196水上飛機為偵查與聯絡之用,必要時還能充作戰鬥機使用,其中兩架備用機被收藏在主桅下的機棚內,另外兩架則在置於煙囪兩邊以便隨時使用。橫置於艦體舯部的彈射器是雙向的,煙囪與主桅間設有一座轉向架,因此飛機可以從任何一側起飛。此外艦上還配備了三艘長官小艇、四艘交通艇、一艘小型駁船、兩艘汽艇、兩艘小艇、兩艘舢板和兩條雜務船。

艦員編制包括軍醫和學員在內共103名軍官,士官與士兵1962人。水上飛機的飛行員和機械師隸屬於空軍,著空軍制服;機上觀測員則是經驗豐富的海軍人員,並接受過空軍培訓,他在機上同時擔任無線電手。後來的大西洋作戰中,全艦官兵加上艦隊參謀、押解艦員和隨軍記者,登艦人員高達2200多人,其中大約2106人在1941年5月27日戰死。艦員按照所屬部門被分成了十二個大隊,每個大隊180-220人。其中第1-4隊接受一般海員培訓,主要負責操作主炮及副炮,軍官們即為各炮塔指揮官;5、6隊同樣接受一般海員培訓,負責操作高炮,隊長任防空指揮官;7隊主要負責後勤,如炊事人員、文書、鞋匠等;8隊負責武器的維修保障,隊長任槍炮技術官;9為雷達通訊的專業人員,隊長任新聞官;10-12隊主管動力設備,隊長分別為渦輪機總工程師、蒸汽機總工程師和第二損管官。第1、3、5支隊通常在左舷,2、4、6隊在右舷,7、8隊中的一半人將在戰時按照負責的區劃支援1-6隊,所有無人的戰位作戰時都將有人值守。技術保障方面由值班大隊負責,前班負責戰時搶修,後班負責處理損管。


2200多名船員裡最後戰死2106人!俾斯麥號倖存者的首航回憶


▲圖中炮管上深色部分是丹紅底漆,通常因射擊的高熱導致表面灰漆剝落所致。注意炮管上固定炮口測量儀器導線的固定環。

本文作者:fairywing1(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