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監控應用已得到市場廣泛接受與認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流動人口急劇增加,給城市的社會治安增加了新的難題,要保障小區的安全,防止偷搶事件的發生,就必須有自己的安全防範系統,智能安防已成為當前的發展趨勢。經過20餘年的風雨歷程,安防監控應用已得到市場的接受與廣泛認同,行業擁有了完整的產業價值鏈,行業行政監管也逐步形成並規範,安防監控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產業。

近日,在秭歸縣客運車輛動態監控中心,交警和運管人員通過4G動態實時視頻監控系統巡查客運車輛運行情況。秭歸縣對往來於縣城和11個鄉鎮的347臺農村客運車輛,統一裝上4G動態視頻實時監控系統,建立起24小時專人值守的客運車輛動態監控中心。每輛客車的車速、車內乘客、駕駛人員、前方路況等信息,全在監控屏上現場直播。一旦發現超載、超速等違法行為,將對駕駛員實時進行提醒、勸阻。

曾有一則新聞報道,深圳一個小偷,在成功偷到一部手機跑出幾條街後,居然又原路返回將手機送回主人手中,而小偷物歸原主的理由讓人大跌眼鏡:監控錄像太多,逃不掉。安防監控的功能之強大可見一斑,不僅可以起到威懾的作用,還能提高警察查案的效率。

2014年一部"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引起社會轟動,被拐孩子父母的辛酸悲苦也是整個社會的痛。雖然很早以前有通過微博解救被拐兒童,呼籲轉發的方式找孩子,但實際上通過這種方法找回的兒童少之又少。

視頻監控在廣場、車站、學校、醫院和娛樂場所,這些視頻監控相當於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幫助我們進行尋找和記錄,在事發時間和地點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進行記錄,這不僅可以作為有效的法律依據,也可以作為後期辨認和追蹤犯罪嫌疑人的線索。

依靠視頻監控尋找被拐兒童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江西省南昌市警方就用充分利用視頻監控,成功讓一名5歲被拐男童平安回家。據瞭解,接到報警後,警方調取了400多個監控探頭、查看了500多個小時的視頻資料,經過200多個小時的晝夜工作,最後成功將男童救回。

不可否認,拐賣婦女兒童行為惡劣,必須嚴懲不貸,面對一個個拐賣兒童的不法分子,安防技術才是這些不法分子的剋星。

未來,具有智能識別能力的攝像頭,不僅能通過人臉辨認出監控畫面中每一個人的身份,還能看懂人們的特定行為,對犯罪行為進行實時預防。現在警方的通行做法是對有案底的人進行重點防控,但這種推定並不能很好地防範罪案的發生。將來隨著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發展,監控攝像頭有望基於人的行為,而非僅僅由於人的身份而觸發預警。例如,某人手持兇器出現在公共場所的監控之中,無論他是否有案底,監控系統都會在第一時間將警報發送給附近的警務人員,及時防範惡性犯罪的發生。這必將大幅降低城市公共場所的犯罪率,提升市民的安全感。

從模擬監控走向數字監控,從本地監控走向遠程監控,從集中式管理走向分散式管理,從專業應用走向民用市場。"互聯網+"時代下,視頻監控與移動網絡的互連是安防監控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視頻監控平臺建設需要政府、行業、企業的大力參與。隨著"大聯網"時代的來臨,必將帶來更多的視頻相關業務,安防將逐漸從垂直整合過度到橫向整合,每個企業都可做好自己某一個細分領域的技術,按照互聯網的公共開放的基本原則,都有機會融入到視頻監控大平臺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