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瞭解一下美聲唱法的發展!

來來來,瞭解一下美聲唱法的發展!

13世紀中期的歐洲音樂逐步突破單聲部,開始進入復調音樂時期,聲樂演唱也為多聲部合唱形式,分別由女高音(soprano)和女低音(Alto)擔任,聖詠旋律則由男高音(Tenor)擔任,後來又加入了男低音聲部(Bass)。由於聖經的古訓規定“婦女在教堂中應保持緘默”,因此,演唱中的女聲部均由男童聲代替。這些男童是被閹割的男童聲歌手,在聲樂發展史上被稱作“閹人歌手”。他們的出現曾為歐洲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歌劇的產生與發展,他們盛極的時代同時也帶來了美聲唱法的黃金時代。閹人歌手的衰落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大歌劇的興起。

18世紀後期,大歌劇主題大都離不開對個性解放的要求和對愛情主題的敘述,並提倡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因此歌劇舞臺上逐步改變了由閹人歌唱家擔任女角的演唱方式,奠定了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新演唱形式,這是歐洲歌劇的—個重大轉折。為了實現男高音演唱技巧的飛躍,以配合不斷髮展繁榮的歌劇舞臺,經過兩百多年的教學和幾代人長期實踐探索,19世紀隨著“掩蔽”唱法出現使男聲獲得了穩定的高音,它標誌著男高音演唱技巧的質的飛躍,並在歌劇舞臺上,以男角為主角的局面逐步形成。以貝里尼、唐尼采蒂、羅西尼為代表的意大利歌劇,以及法國歌劇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的聲樂演唱水平,聲樂史上稱這一時期為美聲唱法的“全盛時期”。19世紀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家威爾第的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歌劇問世,標誌著歌劇創作的新發展。由於他成功地在詠歎調上的創作,使得對聲音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既要有紮實的歌唱技術,強烈的情感表現方式,震撼人心的戲劇性,又要具有抒隋性和流暢、靈活和柔美。以馬斯卡尼為代表的真實主義歌劇演唱技巧又上了新的臺階。而瓦格納的歌劇由於注重樂隊的配置,加重了樂隊在歌劇中表現的分量,因此想獲得較清晰的演唱效果,演員們必須在發聲上要為擴大音量而努力提高發聲的技巧。

19世紀初,歐洲的文學藝術出現了一種新的潮流或新的風格,這就是所謂的“浪漫主義”或“浪漫主義文藝思潮”。浪漫主義形成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以及拿破崙專政時期。浪漫主義的文學藝術,反映了當時歐洲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對社會生活的態度。浪漫主義的文學藝術,不僅是—個創作方法和作品風格問題,而且還是—個內容複雜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問題。在音樂創作方面,浪漫主義的形成是在19世紀初的20年代。“它的奠基者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國作曲家威柏”。(摘自張洪島的《歐洲音樂史》)舒伯特的創作是藝術歌曲、交響曲、室內樂等,威柏主要是歌劇創作。浪漫主義作曲家在音樂創作手法上作了許多革新,比如,在主題的音調上加強了抒情的因素,在器樂作品中貫穿了歌曲性的音調等。而在歌曲的創作方面,歌詞大都採用名家的詩作,詩意盎然,講究詩詞和音樂渾然—體和“詩化精神”,要求將詩詞的內涵充分地用音樂表現出來,同時,加強了伴奏、尤其是鋼琴伴奏的表現功能和作用,形成了與歌聲共同塑造藝術形象,推進高潮、揭示歌詞意境,表現歌詞未盡之意的新型關係。隨著以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為代表的德奧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興起,便出現了不同於歌劇詠歎調演唱的藝術歌曲演唱風格。

20世紀的聲樂舞臺可謂是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多種演唱風格與流派並存。他們的競爭帶來了演唱方法的多種多樣,同時也是美聲唱法日臻科學和完善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