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成年人,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挥别童年,转眼长大的瞬间?那个瞬间所饱含的无数故事中,离别故事是最有普世性的一种。

青年女导演王丽娜便将她的长片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聚焦在孩童的离别故事上,带领观影者重回那个记忆深处的童年。同时,她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新疆沙雅,用温情的目光凝视、用细腻的情感笔触简洁、诚实地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的真挚。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王丽娜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受赏)


去年11月,影片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前不久,片子成功入围即将在2月7日开幕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巧合的是28年前,一部同样讲述新疆儿童故事的影片《火焰山来的鼓手》曾在同一单元拿下水晶熊大奖。这无意间促成了两代新疆人跨世代的影像对话。

个人视角的民族书写

说起新疆电影,笔者的印象多停留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老电影里,比如《冰山上的来客》《哈森与加米拉》;亦或展现新疆异色风光的电影中,比如《卧虎藏龙》、《刺客聂隐娘》等。

相较于近些年藏区电影《阿拉姜色》《塔洛》《旺扎的雨靴》等的强势突围,新疆地域的影片并不多见。没有猎奇、没有神秘化,王丽娜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完成创作。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两个绿洲,一个尼雅,一个沙雅。尼雅是经纶古国,已被沙漠掩埋。所谓‘沙雅’也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在王丽娜的描述里,沙雅是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那里是四大文明(汉文化、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的罗马文化)的汇聚地,有着它独特复杂的生态。

王丽娜从小在“我们为同情弱者的人呼一声万岁”“太阳把他们的忧伤晒干”等当地音乐中了解深远的文化。类似的诗意是当地的普通日常,“这是非常普遍的。赶着羊群的,在胡杨林中放牧羊人的歌声里处处有体现”。王丽娜补充到。

她出生在那儿,躺在胡杨林里,看星星,看海市蜃楼。这样一片土地,既有童话般的美好也有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受到的一些改变。成年后在外求学离开沙雅,王丽娜从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马托夫的作品《白轮船》《查密莉雅》里寻找家乡的影子。在她看来,“如果有机会拍一部家乡的作品,能像吉尔吉斯斯坦文学中的那样,我觉得太棒了。”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但苦于没有现成的文学作品可供改编,加之王丽娜本身学新闻和纪录片出身,所以在成为职业导演后便拿起相机回到了家乡。她没有选择用影像去书写宏大的历史或文化符号,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想要做个体编年史式的记录。

纪录还是剧情?

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我本来是想拍一部特别牛的纪录片的。”王丽娜笑着说。在她的预想中,想要花十年的时间,用镜头追踪记录下几位维吾尔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丽娜重回沙雅,走街串巷地寻找她要追踪的人物。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她遇到了小男孩艾萨。尽管常年照顾失聪患有顽疾的母亲,艾萨却是个阳光无怨言的孩子。与另一个小女孩凯丽努尔比的邂逅则更偶然。王丽娜在镇上偶然看到在土胚房的废墟上,一个穿红裙子的女孩在阳光下起舞,这份感染力打动了她。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一年的追踪拍摄里,王丽娜从未干扰他们的生活,仅在旁记录。“那一年里,我什么也没干预。我住在他们家或更远的地方,就成为亲戚吧,让他们熟悉相机。”

长时间的相处,让王丽娜深入了解到每个孩子家庭的状况和或许会面临的一些变故。在翻看素材的过程中,王丽娜从中看到了许多美好珍贵的片段,也看到无数动人的故事。正是在这些记录素材的基础上,有了这部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

注定地,这部剧情片不同于过往。《第一次的离别》是虚构与真实相交的故事。一方面,王丽娜让现实中的艾萨、凯丽努尔比及其两个家庭出演故事中人物,并且重拍纪录片中的片段。比如艾萨给小羊喂奶、照顾母亲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凯丽努尔比的家庭日常等。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虚构的部分源自对他们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戏剧性的提取。比如基于艾萨母亲无法自理的生病状况,设计了将之母亲送往老人院的情节。在一些小事件的设计上,导演会和凯丽努尔比的母亲提前沟通,“人为”造成凯丽努尔比上学迟到的状况以及艾萨母亲走丢的事件等。

这种虚实相交、虚实界限模糊的处理,得益于导演一步步的感悟。学新闻时,王丽娜曾对于何为真实较劲过;在接触纪录片时,一直也在探讨记录与真实的界限在哪儿。但当着手拍摄《第一次的离别》时,王丽娜反而放下了这些。“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有了一种新的质感。真诚地讲述生活所带来的真实感,虚实与共的处理方式所构成的“第一次的离别”故事,本身正是王丽娜对艾萨一家、对凯丽努尔比一家生活的读解。观众借助王丽娜的眼光感受到了她心底对人、对故土的温柔。

“离别”的母题之下,

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

在沙雅的四季变幻中,青梅竹马的艾萨、凯丽努尔比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进程里不得不面临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别。

艾萨是家里的小男子汉。母亲生活无法自理且时有走失,父亲忙于农务难以兼顾。艾萨担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但是在哥哥离开沙雅外出上学的这个秋天,父亲把母亲送至养老院,不久他心爱的小羊也走丢。艾萨不得不面临三场离愁别绪。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凯丽努尔比则因为汉语成绩太差,不得不转至库车县的纯汉语学校学习。从童年毕业的那一刻,似乎是伴随着与伙伴艾萨的离别到来的……

“影片更像散文,里面包含了很多层面。我倾向于点到但不说透,‘离别’是母题,但不是表达的唯一。在这个母题之下,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王丽娜分享到。

离别串连起了两个家庭的真实生活境况,除了艾萨、凯丽努尔比以及凯丽的弟弟外,家庭内外成年人群像也一一展现。“片子里追求真实感,但真实的生活不是一条线,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问题。”


《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凯丽努尔比父母对于改变生活现状的讨论,教育问题,贫困现实与诗意内在的对照、成年人对婚姻的妥协、孩子们单纯美好的友情等等,均与胡杨林、棉花地、沙漠等自带诗性韵味的风景融为一体。

结语

《第一次的离别》是从沙雅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故事。

王丽娜恰巧是这个故事的最佳讲述者。因为,外来者无法抛弃对新疆奇观的迷恋和符号化的想象。而18岁后离开故土的王丽娜,将记忆、情感与平实的观察融进她女性视角当中,用敏感细腻的影像,诉说着关于童年、关于真实、关于生命的故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