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米格21打二戰的飛機,會是怎樣的情況?

米格–21這個飛機1958年服役,當時的設計思想追求的是高空高速,所以將它的機身設計成狹窄機體和三角翼(靜不穩定設計),並且為了更加減少飛行阻力飛機使用一臺發動機和機頭進氣道,也正是這樣刻意的設計使米格–21的最高飛行速度到達了驚人的2.2馬赫。

在短距離內(200~350㎞之間)高速攔截和擊落西方國家的轟炸機(屬於小型截擊機)……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看待,米格–21雖然機身小顯得機動靈活還是高空高速,但是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它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

第二,早期的米格–21受機頭進氣道的限制沒有安裝主動雷達,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飛行員要靠目視去攻擊目標,這就嚴重的影響到了它的戰術發揮,因為僅靠飛行員的視力在空中發現小型低速目標是很困難的(比如陰天、霧霾天,甚至夜暗),而地面雷達引導在瞬息萬變的空戰當中時效性很差……過於依賴地面雷達既不可靠也是危險的,弄不好自己就被擊落了。

越南空軍的米格–21擊落美軍的F–4戰鬥機。早期的F–4B沒有安裝航炮,響尾蛇B導彈也是低劣不堪,加上它時不時的充當戰鬥轟炸機的角色要攜帶大量的航彈去轟炸,使飛機的機動性大大降低……正好成了米格–21這種小型截擊機的好目標。

那麼,具體到米格–21與二戰期間的螺旋槳戰鬥機這個事情上,當然是米格–21全面佔優,畢竟整體技術性能高出一大塊,而且還是第二代噴氣機,具備發射紅外格鬥彈的能力,同時航炮的口徑、威力和射速都高於二戰期間飛機的航空機槍或者20㎜航炮……完全佔據絕對優勢。

殲七G與米格–21相比完全是兩種飛機不要搞混淆了,殲七G在原來三角主翼的基礎上削尖後又增加了一副小三角削尖翼,這就大大的增加了飛機的升力,改善了低空的操縱性能,而且在機頭還安裝了小直徑主動雷達……這些改進措施後的殲七G在性能上是米格–21根本沒法比擬的。

不過,任何事物都要以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雖然米格–21在性能上處在絕對優勢,但是二戰螺旋槳戰鬥機也不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勝算,如果在低空和狹窄空間交戰,比如說:在山谷裡。這個時候的米格–21與螺旋槳飛機的優勢就會降低!由於低空的升力不足難以控制,米格–21要是降低速度保持飛行穩定是很困難的事情,搞不好就是出現“失速”!沒等打敵人自己就墜毀了(印度空軍有多架米格–21就是這樣掉下來的)!這個時候高空高速反而成了它的麻煩 ,而螺旋槳戰鬥機的低空低速在這樣的空戰場合反而成了優勢,將米格–21拖入近距離“纏鬥”到時間“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武器裝備的使用原則就是揚長避短,不是說它處在絕對優勢就能“百分百”的消滅落後裝備,這種狀況並不存在,所以要使武器裝備的使用效能發揮到最佳,就是讓它去適合的戰場環境,否則就是“以短擊長”,在戰場上其結果就是害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