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延禧攻略》这部剧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并非每个人都与有荣焉。剧中大反派「袁春望」的扮演者王茂蕾在该剧热播后便遭到人身攻击,而起因竟然是饰演的这个角色太招人恨了。>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以上截图由@王茂蕾粉丝后援团截图发

剧中「袁春望」是一个坏的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太监,处处与主人公魏璎珞作梗。刚发现观众的仇恨已经从袁春望这个角色蔓延到自己身上时,王茂蕾还会在微博刷一刷「袁春望什么时候下线」这个热门话题,发发自己的表情包,与民同乐一下: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8月27日,王茂蕾坦言「内心没那么坚强」,关闭了微博评论。卖萌也无济于事。>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香港著名演员周海媚就因为在香蜜沉沉烬如霜》中饰演坏事做尽的「天后」而遭到网民谩骂,时隔一天与王茂蕾前后脚宣布退出微博。与王茂蕾的经历相似。>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两件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区分角色与演员并不需要多强的智力,不如说只不过是一种常识。但令人忧虑的与其说是局部网民缺乏常识,不如说是身上涌动的无穷恶意。

这些网络霸凌的发动者被称为「键盘侠」,但这个称号感情色彩浓厚,并不准确。

老网民一定还记得曾经流行过一种叫「语音聊天室」的东西,里面可以歇斯底里的与陌生人对骂,骂的时候花样百出、污秽不堪,使旁听的人疑心骂人者是精神病发作。上古网民亲切地管这些「语言聊天室」用户叫「喷子」—英文叫「Troll」—原意是「钩子」,现在专指那些在互联网上煽风点火、发帖找骂的人。「喷子」和「Troll」才是对其更加准确的命名。

2018年NBA 总决赛之际,微信「骑勇对喷群」的出现又成为了新闻热点。经历过「语音聊天室」时代的老网民看来,这不过是互联网古老阴暗面的又一次回归。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王茂蕾和周海媚的遭遇让世人再次关注起「喷子」现象,但实际上「喷子」历来没有远离过世人,甚至历来没有远离过演艺圈—演员的高曝光率让他天然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最经典,也是最过激的例子或许是白毛女》中「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一次在冀中解放区上演此剧时,一位刚参军的战士看到「黄世仁」意图占领喜儿的一幕,愤然举枪欲将「黄世仁」当场格杀,幸而被班长阻止才没有酿出人命,从此军队观看《白毛女》时明令禁止携带子弹。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右为《白毛女》里「黄世仁」的扮演者陈

因为年代的特殊性这个例子,陈强这个例子总被人谈起。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并不是只有阶级仇民族恨才会让观众愤怒到混淆了演员与角色的分别:还珠格格》中饰演「容嬷嬷」的李明启也长期遭到观众的暴力骚扰,甚至连买菜时都会遭遇白眼。据说当年《还珠》刚播完,李明启在参与节目的时候有和小孩子互动的环节,竟然还遭到小孩子的围攻,还有孩子王高喊「打死她」,李明启只好解释「我好人,姓李,叫李明启,容嬷嬷那个角色不好,不是自己不好。」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饰演了安嘉和的冯远征,很长时间以来也一直被「家暴丈夫」这样的形象干扰生活,当年甚至还有人查到车牌号,专门扎破了车胎,可以说是真的把角色和他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失去理智的观众也并不是中国特产:绝命毒师》中饰演「老白」妻子的安娜·冈就在2013年致信《纽约时报》埋怨自己遭受的人身攻击,这些攻击已经从角色蔓延到安娜本人身上。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行尸走肉》中令人恨得牙痒的尤金的扮演者约什·麦克德米特在2014年收到死亡威胁后报警并退出了社交网络。这还并不是行尸走肉》中唯一一个遭到死亡威胁的演员,饰演加百列神父的塞斯·吉列姆因为自己的角色早期不愿意加入瑞克团队等设定,也收到死亡威胁,还是来自威斯康星州家中地下室的几个13岁男孩,后来他说,「我渐渐习惯了这种威胁。」

这之外,饰演了德怀特的奥斯丁·阿梅里奥因为背叛了大家的心头好「弩哥」,也被网民群起而攻之;饰演塔拉的阿兰娜·莫特森、出演安德里亚的劳瑞·侯登也收到过各种死亡威胁。

这真是部多灾多难的剧…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权力的游戏》中瑟曦的扮演者琳娜·海蒂在柯南秀》中说自己在买家具时被人当面叫过「bitch」;波隆爵士的扮演者杰罗姆·弗林则无奈地回忆,第七季差点射杀了丹妮莉丝的龙后,邮递员都不和他说话了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而在星球大战》里饰演过加·加·宾克斯的阿梅德·贝斯特,也被当时的很多星战迷讨厌。去年贝斯特在接受Wire采访时就曾透露,网上受到过死亡威胁,还有人直接过来跟他说「你毁了童年」。

最近,也发了推特提到这件事,虽然没有具体说是哪部电影哪个角色,但从言辞中,还是能看出来,这件事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差点为此结束生命。

看来「喷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愚蠢的人类子常常遗忘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个真理。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网络「喷子」呈现出施虐狂的某些精神特征(尽管并没有达到显著的病态水平)普通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有多普通呢?问卷调查显示,逾越四分之一的美国人供认自己当过「喷子」。

知道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川普了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可能大多数人都有当「喷子」的潜质,但纯粹的「喷子」并不占多数。王、周的微博下,大多数留言都介于不好笑的玩笑和纯粹的恶意之间,说不上是故意找茬还是评论剧情,评论演员还是评价角色—这种明朗正是普通人在小心翼翼地试探「权力」边界的信号。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匿名的网络评论无疑也是一种权力,而哪怕在微小的权力面前,人性也往往禁不住诱惑。

所以说「喷子」是亘古常有的永恒黑箱,只是互联网时代之前没有被人注意到这种弗洛伊德式的回答并不让我满足,任何与权力有关的问题都不能仅仅归因于心理学,总是要和具体的社会结构相关。

随机选择了二十来个「喷子」的微博,想观察一下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比起海量的「喷子」,这样的个案观察当然在数量上微不足道,却为我展示了比单纯地贴标签更立体的形象。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首先廓清几个关于「喷子」的误区:

1「喷子」都是头脑简单的未成年人,追星追得走火入魔,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界限—就见过晒娃的「喷子」,一脸幸福地自称「女儿奴」。出于对隐私及未成年人的维护,此处不展示截图)

2「喷子」都是低学历、没有教养的粗鄙之徒—观察的「喷子」里有好几个自我简介是大学生,学历至少本科以上,而且从定位信息和po出的照片上看并不是说谎。

3「喷子」在现实生活中过的很惨,所以在网上发泄怨气—看到微博上抱怨生活的喷子只有一个,也有过得体面、光鲜亮丽的「喷子」,参见第一条。

「喷子」是怎样炼成的来自周海媚微博下某「喷子」的自白发人深省: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注:以上两张截图为同一个人,一个是周海媚微博下的留言,一个是「喷子」自己的微博发言)

还有的「喷子」道德之多元令人困惑: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自己的微博中说「明星也是普通人」与当一个辱骂明星的「喷子」之间并不矛盾)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最令我开眼界的竟然还有呼吁反对「网络暴力」的「喷子」。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互联网物种的多样性永远不会让人失望,而你永远都搞不懂一个「喷子」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虽然这些「喷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身份地位不一而足,但是不能不注意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随机采样的这二十几个人,微博无一例外地没有任何社会新闻—二十几个人的微博里一条都没有。应援、追剧、抽奖、代购、晒吃、晒喝、晒娃…无论世界上发生了怎样的惊天大事,都无法从他微博上找到一丝回响。

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然是「政治动物」。而当今世界的消费主义已经制造出了大量没有「政治」属性的人,这就是法国哲学家科耶夫所预言的「动物化」:人像动物一样吃喝娱乐消费,但不再关心公共议题。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引发全民狂欢的时候,一位文化学者曾忧心忡忡地说:该事件中所折射出的真正问题是「公共性」的衰退和「伪公共性」的兴起。许多人压根不关注与自己的生存密切相关的议题,比如食品平安、医疗危机,而将过剩的道德关切投入到对明星私生活的窥视中去。

随着网络媒介将人类生活全面覆盖,普通人接收到信息高度碎片化,对「公共」发言越来越难,戏剧则提供了一种全面景观。普通人掌握的信息可能缺乏以说清一桩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却能从电视剧中获得对整体性的虚假掌握。久而久之,「伪公共性」取代「公共性」直至完全取代「公共性」的趋势会不会越来越强?

王茂蕾的微博下有一种声音的存在令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艺人不容易,演个坏人都要被痛骂,脑子在想什么网络喷子们

如果说普通观众当「喷子」是为了寻找乐子、体验权力,「知名娱乐博主,电视剧视频自媒体」当「喷子」就只能说是为了博取眼球了不知道王茂蕾是王茂蕾、袁春望是袁春望,不能等量齐观吗?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为了什么呢?

不时荒漠化的心灵还不是最坏的更坏的有人从中发现了商机,不惜主动地扩大荒漠。如今粉丝把明星看作自己的替身,录节目镜头少了站的位置不在C位、主演的节目收视率过低、主演的电影排片太少…不只仅是明星个人事业的损失,还当看作对整个粉丝群体的羞辱。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难道说这些挑剔的规范都是粉丝自发形成的吗?

感到自己身份危机的粉丝热衷于「锁场」、「刷收视率」这些集体行动,将同样的热情投入到更有公共价值的关注中去了吗?至少我观察的二十余个粉丝身上没有证明这一点。微博空间里,娱乐粉丝的崛起和公共性的衰退是同步发生的这能说是消费者主动选择的结果吗?

「动物化」的世界看上去是消费主义的乐园,

实际上却直通无知与冷漠上的屠宰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