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每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凶殺案,躺著幾個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自從知曉有人看過我寫的影推和影評後,便去看電影這件事,我就在遇到每個感興趣的電影時就記得說點什麼,或字行千百,或寥寥數句。

《狗十三》每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躺著幾個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海王》的話,沒有像很多大V誇得那麼厲害,典型的超級英雄家裡的王子宮鬥戲。雷神、黑豹都玩過的套路,不知道為什麼上映之前吹得那麼玄乎。但終究還是一部優秀的特效電影作品,而且它不像今年的《神奇動物》,起碼故事是按輕重緩急的節奏講完了,所以去看總是值回票價的。

這次主要說的是上映的一部國產電影《狗十三》,不可否認,今年國產電影佳作連連,《我不是藥神》、《影》、《無雙》、《無名之輩》,按照目前已上映的風評和我所信任的大佬影評,這部《狗十三》應當是要加進去的。

《狗十三》每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躺著幾個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事實上,我還沒有去影院看這部作品,所以呢,下面講的就是基於一個基礎:在未看電影之前只通過刷微博豆瓣對一個電影的第一眼感受。

嚴謹一點講,哪怕這部電影確實是佳作,它也不能歸在2018年度電影裡,不是說它好看到像《戰狼2》一樣院線延長一個月到了19年。

真相是:這部電影早於2013年便拍攝完成並在線上映,五年前,一部名為《狗十三》的青春片在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放映,第二年又在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獎。這五年中,導演曹保平的新作《烈日灼心》與《追兇者也》陸續上映,這部作品卻一直杳無音訊。

《狗十三》每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躺著幾個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據說是因劇情原因被禁,真實緣故尚未明瞭。

官方劇情簡介是: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湧又無奈的成長之路。

真實情節裡卻沒有這段文字中任何一個美好的字眼:陪伴、愛、和解和溝通。

《狗十三》每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躺著幾個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一個少女從喜怒真實到反抗叛逆,再到順從懂事這樣一個過程,它很漫長,有太多似曾相識,也是大多數人早已經歷過並埋葬起來的記憶。

管中窺豹,我們可能從這樣一個還算體面的大城市家庭身上看出與之相似的大多數中國家庭的現狀:父母在外打拼,有時只是父親,他們終日碌碌,心思和腦子大多放在瞭解決工作內容和社交應酬上,孩子在更多時候只是被當做他們的私人物件。他們以最簡單直接的思路來解決與孩子間的關係,儘管粗暴,這已經是他們繼承並認可過的最好的方法了。

他們告訴孩子:"想吃什麼就去買","在外面要懂事給爸爸面子","你是我們全家的驕傲"諸如此類最能表現他們責任和訴求的措辭。

《狗十三》每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躺著幾個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他們還會告訴你:“這樣做是對你好”,“你長大就知道啦”但他們從未為之解釋過這是為什麼。

這樣正確嗎?很明顯不是。

但他們絕對不是壞人,他們打心裡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那的確也是最努力的手段了。他們會覺得我明明已經跟她講過那麼多道理了,為什麼她還是那麼不懂事?

一次又一次,不耐煩與不開心讓暴力和冷暴力趁虛而入,於是,反抗叛逆到順從懂事,往往是伴隨著血與淚的。

所以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身後的路上總要躺著幾個或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狗十三》每人的成長都是一場兇殺案,躺著幾個自由或不羈的自己

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都有過,但並不能說明它就是正常的。

就目前而已,我對《狗十三》這部電影的大致概念和印象便是如此,應當還是會去看的。

再多要講的就是對這部電影,適當年齡段容易感同身受,分別是十一二歲到二十四五的年輕人和三十奔四到五十出頭的中年人,感情細膩的觀影者請多備紙巾,總有某個點是用得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