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說一個人五大三粗,指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很少有人知道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數千年的文化底蘊沉澱,創造了許多言簡意賅的成語。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從古至今流傳下的成語,同原先相比,大相徑庭。比如說出自梁斌《播火記》中的五大三粗一詞。該詞在古代,作為褒義詞使用,但到了現代,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貶義詞。

古代常說一個人五大三粗,指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很少有人知道

就連趙本山小品中都說道,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伕,這裡就是用做了貶義詞。不僅如此,如果現在說一個男子長大五大三粗,相信是不願意的。可在古代,每個男子都希望自己長大五大三粗,這就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了。

古代常說一個人五大三粗,指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很少有人知道

古代底層階級,都是通過農作物來維持生活,因此勞動力不可獲取,而在古代,勞動力通常是指男子。因此男子高大魁梧,身體強壯是底層百姓每個人嚮往的身材。這也就導致,五大三粗在老百姓之間流傳。

古代常說一個人五大三粗,指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很少有人知道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五大三粗也指古代男子相貌的優點集合。比如說五大,分別指耳、肩、手、臀、腳。耳朵大,則說明此人有福相,肩膀大,那就是有力氣。而要是手大,說明會聚財,要是臀大,表示此人坐下時,如鍾一樣。腳大就更好理解了,說明此人能走四方,比較勤勞。三粗則是指脖子、手臂、腿。

古代常說一個人五大三粗,指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很少有人知道

可是到了近代,五大三粗一詞,就經歷了多次變化,最早是在五十年代,當時的五大,值得是男子飯量大、力氣大、嗓門大、拳頭大、腳板大。三粗指的是胳膊粗、聲音粗、皮肉粗。之後到了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以至於現在的二十一世紀,五大三粗一詞,都有所變化,也逐漸向貶義詞靠攏。

古代常說一個人五大三粗,指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在古代,確實是褒義詞無疑,除了上面所說,很多人都知道,古代人都比較迷信。因此五大三粗總不僅可以分開來指,還能總的概括為福氣二字。比如說古代一些寺廟中,佛像基本都是大腦袋,脖子也很粗。以我們熟知的劉備舉例,大家會發現,劉備形象就是手長過膝。這都是富貴的象徵。

古代常說一個人五大三粗,指的是哪五大?哪三粗?很少有人知道

​總結:無論是在古代做為褒義詞,還是在現代作為貶義詞,最後所指,終究還是人的相貌或者說形象。可是,這些外在形象對於身受二十一世紀文化薰陶的年輕人來講,都是次要的。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也不能以五大三粗概括人的形象。主要還是內在,只有心靈美,才是真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是這樣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