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萌媽聽說這部BBC有名的邏輯啟蒙紀錄片很久了,一直沒有看。上週拉著小鬼和萌爸一起看,開始感覺挺有趣,後來因為最近工作太累睡著了。倒是萌爸看得津津有味,小鬼也坐在那跟看懂了似的(我都沒看懂他更不可能)。但全程認真看完的萌爸說這部片要多給小鬼看幾遍,很場景化的解讀,很日常的例子。趁還小,不然長大邏輯差的像他媽一樣就慘了。所以萌媽趕緊來推薦給各位爸媽,孩子從小接觸邏輯啟蒙很有必要,看不懂的地方多看幾遍也很有必要。

電影《教父》裡有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這個“本質”指的就是邏輯,它將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甚至人生的發展。

邏輯是哲學、語言、數學的引擎。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邏輯不僅影響各領域學科的發展,也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從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場交易所,從古老的哲學研究到前衛的人工智能科技,邏輯無處不在。

歐美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孩子邏輯能力的培養,在美國國家天才兒童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關於“天才孩子”的特徵描述 中,“邏輯思維能力”的權重是最高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BBC的紀錄片《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這部紀錄片全長只有1小時,不是單純地講述邏輯的演變歷史,而是從不同的著名理論入手,帶人們走近邏輯的世界,從中體會數學和規則背後的樂趣,對孩子而言,這是一部很好的啟蒙片。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豆瓣網友“1先森”評價:“簡單生趣的介紹了邏輯以及從邏輯引發開的現實應用,沒有想到簡單邏輯居然在後人的發展下有如此之深的擴展與實踐,很具有現實意義的談資。”

要孩子們理解“邏輯”這個比較虛的概念其實並不簡單,這部紀錄片沒有用枯燥的長篇大論來解釋,而是通過一個故事給孩子們講述了邏輯的概念:

1 “小學生也能看懂的邏輯學”

主持人先講了三個邏輯學家喝酒的故事。

有三個邏輯學家走進了一個酒吧。服務員問:“先生們,你們三個都需要啤酒嗎?”

第一個邏輯學家說:“我不知道。”

第二個邏輯學家也說:“我不知道。”

然後第三個邏輯學家一臉瞭然地說:“是的,我們都要啤酒。”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先問問孩子:“為什麼第三個人會知道大家都要啤酒呢?”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是否“三個人都要啤酒”。如果他們中有一個人不想要啤酒,他們就不是“都”要啤酒。

第一個邏輯學家想喝啤酒,但他不能替其他人回答,所以他不得不說“我不知道”。

相同的問題落到第二個邏輯學家身上,他聽到第一個人的回答後,就能猜測到第一個人要喝啤酒,但是他並不知道第三個人是否要喝,所以他也不得不說回答“我不知道”。

第三個邏輯學家聽到前兩個人的回答,可以推測出他們都要喝啤酒,而他自己也想喝啤酒,所以他正確地進行理論邏輯推導,得出了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嗯,我們都要喝酒”。

從這個故事,主持人很好地解釋了“什麼是邏輯?”

“邏輯其實就是關於正確推理的規則,邏輯不是知識,也不生產知識,它所做的就是給我們提供一套嚴謹的規則用來組織和運用知識。”

2 結合實例介紹邏輯的重要理論

瞭解了邏輯的概念之後,主持人就開始介紹邏輯的發展,從幾個重要的著名理論入手,配合有趣的例子,讓孩子輕鬆理解這些理論。

關於邏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而他最著名的邏輯工具就是“三段論”。這是個很簡單的爭論,它包含了三個命題,前兩個命題是前提,最後一個是結論。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這樣說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第一個前提:“哲學教授很有頭腦”。

第二個前提:“Peter Millican是哲學教授”。

結合兩個前提可以推理出:“Peter Millican很有頭腦”。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第一個前提:“人終有一死”。

第二個前提:“蘇格拉底是一個人”。

結合兩個前提可以推理出:“蘇格拉底終究會死”。

根據前提來推導結論,是不是很簡單呢?

不過,可不是所有“三段論”都是正確的,有些只是一個邏輯謬論。比如下面這個推導:

第一個前提:“所有貓有四條腿。”

第二個前提:“我的狗有四條腿。”

結合兩個前提可以推理出:“我的狗是貓。”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很顯然,這個結論就是錯的。你也可以讓孩子多試一試這種推理方式,用這種方法可以加深孩子們對“邏輯”的理解。

3 邏輯的延伸應用

瞭解邏輯的相關理論,孩子們可能還會問,“邏輯有什麼用啊?”所以,主持人就進一步介紹了邏輯在人工智能科技領域的應用,以及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把邏輯發揚光大,把它們放到生活應用中的,是一位叫做George Boole的數學家,他發明了and,or,not等數學符號,這就是著名的布爾邏輯算符

同樣的,我們用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這些符號。“X”代表毛茸茸的東西,“Y”代表會汪汪叫的。“and、or、not”就是用來整合這些種類的事物。

X And Y(圖中黃色部分)指的是毛茸茸,還會汪汪叫的東西,例如小狗。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X Or Y(圖中藍色部分)指的是毛茸茸,或者會汪汪叫的東西,例如小兔子。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Not X And Not Y(圖中紅色部分)指的是既沒有毛,又不會汪汪叫的東西,例如主持人。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更重要的是,這個數學家還開創性地把“1”和“0”分別對應“正確”與“錯誤”。這是一種全新的邏輯推理形式,影響了後來的計算機語言——二進制。

為了讓孩子們理解布爾邏輯是如何被用來計算的,主持人讓孩子們扮演不同的符號,通過一個遊戲來模擬計算機的計算過程。

這部紀錄片可謂是“知識點多、畫面精美、音樂幽默”,把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話題演繹得妙趣橫生……非常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

4 思維方式的不同,是聰明孩子與普通孩子最大區別

1、Emphasize Cause and Effect(強調日常對話中的因果關係)

明辨因果關係,這是邏輯思維的基礎能力之一。比如,去公園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因為今天天氣很熱,所以你現在口渴了;因為你口渴了,所以你需要喝水。

孩子還小,並不一定能理解這裡面的因果聯繫,但家長在表達自己的過程中注重邏輯,會慢慢把自己變成思維更清晰的人,在孩子在成長中給TA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2、Ask Good Questions(通過提問來訓練思路)

閱讀也是訓練邏輯思維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因為故事裡常常藏了很多基礎的邏輯知識。讀書的時候,可以多向孩子提問,強化TA對故事中邏輯聯繫的理解。

舉個例子,有一本繪本叫做Papa, Please Get the Moon For Me。爸爸為女兒摘到了月亮,可是月亮太大,拿不進屋去。這時候就可以問孩子,“月亮進不去屋裡的原因是什麼呢?”

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鼓勵他自己用思辨的語言來描述這個故事。等孩子有了一定邏輯思辨能力基礎,到高年級,學校還會教他們辨認邏輯謬誤(Logical Fallacies)。

3、Facts vs. Opinions(教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美國小學課堂上教孩子思辨能力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教孩子is that a fact or opinion(那是一個事實,還是觀點)?

事實,包括太陽是熱的、巧克力是甜的、A是字母表裡的第一個字母、蜘蛛有八條腿;而觀點包括“我喜歡曬太陽”、“巧克力很好吃”、“我不喜歡背字母表”、“我覺得蜘蛛很可怕”。

美國的小學裡常常有一些關於事實和觀點的展示板,隨時訓練孩子們辨認它們的區別: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老師還會請孩子們來做presentation,和小夥伴們分享他們怎麼區別事實和觀點,或者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家也可以玩起來

思維導圖法(Thinking Map)

除了日常對話,還可以用思維導圖幫助孩子們學會有序、全面細緻地觀察和思考、分析與解構,理清複雜事物的思路,學會獨立思考。

例如:雙氣泡圖可以培養孩子的概括和對比能力、括號圖可以培養拆分思維、流程圖可以讓孩子學會按先後順序分析事物的內在邏輯、複流程圖可以按因果關係解構事物發展邏輯......

那麼,該怎麼用思維導圖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呢? 舉個例子給大家說明一下,怎麼把具體的方法和工具融入在一起,並且系統地幫助孩子們提升思維能力。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這是一個多重流程圖,看起來非常嚇人,但這是非常好的例子,這個圖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一個關鍵事件的前因後果。

我們先把它放到一個“塑料垃圾汙染”的場景當中,通過分析塑料垃圾汙染的原因有哪四個,並且會帶來怎麼樣嚴重的後果,來幫助孩子去整理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

我看睡著的啟蒙片,為什麼超多爸媽打好評?!

在分析這個事件的過程中,孩子鍛鍊了探索的能力,給他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他能夠比較有邏輯地說出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到底怎麼樣。

觀看或者參加辯論賽

對於年紀較大、理解能力比較好的孩子,觀看辯論賽也是一種輕鬆提高邏輯能力的方式,辯論不僅考驗嘴上功夫,更考驗人們快速組織信息,將零散觀點系統化、尋找論據及他人立場薄弱之處,有效說服別人等能力,這是一種思辨能力。

甚至可以讓孩子參加辯論賽,這是一種頭腦體操,是對閱讀、分析、收集、提煉信息等能力的極佳鍛鍊。

在這裡談一些中國人常見的邏輯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維的基本單位。中國人不善於,或者說是不屑於去辨析概念,中國人對於概念的定義一向是模糊的。

當人們討論某個問題的時候,首先對於所討論問題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對於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麼後面的問題的就沒法討論了,討論下去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們談的是不同的東西。

我們討論美女的時候,一個人說這個女孩好漂亮,另一個人說一般情況,又有一個人說根本就是個恐龍嘛!之所以產生這種差別,因為在他們心中,美女的標準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標準來討論,這種爭論是不會有結果的。

對國際超模呂燕的相貌,東西方看法截然不同。

所以,我們在生活學習中的一些爭論,往往各說各理,誰都不服氣。既然大家討論的是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個話題,怎麼會有結果呢?

二、 不懂集合概念

中國人的集體觀念比較強,這就產生一個普遍現象:對於中國人來說,往往是批評個人就等於批評集體;批判集體就等於批評集體裡的每一個人。

這就是 “集合概念” 錯誤。

實際上,但們說某個群體具有一個特點的時候,不代表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具有這個特點。

比如說,我們說南方人善於做生意,這裡的“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個南方人都善於做生意。

再如說山東人長得比較高大,這裡的“山東人”也是集合概念,並不能證明每個山東人都長得高大。

三、類比推理,生拉硬扯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流傳久遠的成語、諺語都是用類比的方式。如“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等等,這些說法同樣是有問題的,是不能把它們當成真理的。

無風也會起浪,印度洋海嘯的浪大吧,不是風引起的;蒼蠅也會叮無縫的蛋,只需給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許多人正是通過造謠生事來詆譭別人的。

過多的類比說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不善於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論證,離開了明顯的形象,他們便不會思考;不用類比,他們便不知道如何去說明一個道理。

四、非黑即白,二元思維

郎鹹平一次在某大學演講中說,我們的企業不要追求做大做強,大學的高材生就問他:“難道要做小做弱嗎?”

這是推論錯誤,不要追求做大做強並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維、好壞人思維、非黑即白思維。

這種思維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兩面或兩端,忽視了其他方面或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情況,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間情況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五、亂立靶子,錯誤推理

我們在與人的討論中有時會發現這種現象:你說的話明明不是這個意思,但某人卻認為你就是這個意思,然後他根據這個錯誤的理解對你進行批駁。

顯然,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他攻擊的其實是一個與你無關的觀點。

對於這種行為,有人給了一個形象的比方:他自己樹立了一個靶子,卻說是別人的靶子,然後對著這個靶子進行猛烈的攻擊。

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個盲區,而邏輯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開自己與孩子的盲區,發現這個世界更多不一樣。

獲得這部紀錄片的觀看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