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一3歲娃不會叫「爸媽」!只因父母平時……

娃兒說話晚,不少家長認為“貴人語遲”,總會說的,便放任不管。事實上,這是孩子語言發育遲緩所致。從臨床來看,聽力問題、養育環境、大腦發育、精神問題、遺傳等是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的五大因素。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很多孩子整天沉迷於玩手機、IPAD,而父母因為忙於工作,往往忽略了與孩子的交流,導致養育環境缺少語言溝通,特別是一些長輩帶的孩子,更易出現語言發育遲緩。這幾年,因為養育環境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比例明顯提升,佔到了一半。

因為叫不清爸媽,正確表達困難,媽媽帶著3歲的小奇(化名)前往溫州市人民醫院、溫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兒保科就診。接診的主治醫師潘秋飛給小奇做了檢查,排除了聽力、精神問題以及腦部疾病,又讓小奇按照她的指令做一些事情,結果發現,小奇可以很好地執行指令。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經過了解,原來小奇的父母平時忙於工作,有的時候會將小奇交給奶奶帶,自己帶的時候,也是電視打開、IPAD拿出來,小奇就整天沉浸其中。在這種沒有語言的環境下成長,小奇自然無法學會表達。當潘秋飛指出是養育環境出現問題時,小奇的媽媽還不相信,她說,看電視、看動畫片,有那麼多語言,這不就是在學習嗎?潘秋飛解釋,看電視這些只會讓小奇有一個“聽”而非“說”的環境,表達是用嘴說,孩子都沒說過,怎麼會說?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環境改變,複查時,小奇已經可以正確表達了。

潘秋飛表示,目前,語言發育遲緩問題佔到門診量的三成左右,其中有一半是因為養育環境所致。

温州一3岁娃不会叫“爸妈”!只因父母平时……

“像小奇這樣的,家庭環境改變後,父母多與孩子交流,一般問題不大,孩子會很快趕上來。但是有些因素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就不一定了。”潘秋飛介紹,導致語言發育遲緩主要有五大因素:聽力問題、養育環境、大腦發育、精神問題、遺傳,像聽力問題、大腦發育、精神問題都屬於病理性的,精神問題可能跟自閉症等有關,因此家長要引起重視。

“前幾天,我接診了一個複診的5歲男童,他是4歲左右的時候才被家長帶來就診的。這個孩子兩三歲時就出現了語言方面的問題,但家長一直沒在意,直到4歲時,家長才著急起來,帶過來看。”潘秋飛說,當時的診斷是因為大腦發育問題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語言功能有提高,但想成為那種伶牙俐齒的孩子,比較難。不過很好的語言環境和誘導,對孩子還是有促進的,不能放棄。

不少家長特別是一些長輩會有“貴人語遲”的想法,認為孩子遲早都會說話,不用著急。事實上,這是個大大的誤區。

一般來說,孩子在三四個月時,跟他講話,他會給出反應。七八個月時,會簡單的發音。1歲時,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2歲時,能說出8~10個以上的單詞。如果2歲時還不能很好表達,便認為是語言發育遲緩,需要就醫查找原因。1~3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期,家長切莫抱著“遲早會說”這樣的想法,而耽誤了開發孩子語言的最佳時期。

可能有的家長並不把語言發展遲緩看成是大問題,但是殊不知它的危害可不僅僅是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像病理性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治療。非病理性的原因,可能會影響今後的理解、性格、社交等方面。家長千萬別輕視。

温州一3岁娃不会叫“爸妈”!只因父母平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