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美国人坐木火车吹风,上海人讲鬼故事制造阴冷

炎炎夏日,酷热难挨,幸好有空调给我们带来的清凉。可是,空调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度夏的形式可谓是各显神通,说起来非常有意思! 

上世纪二十年代,虽然空调已经发明了二十多年,但是它只为印刷机和纺织机服务,空调的发明起初只是为了解决了因夏季湿度太高而导致纸张变形无法印刷的难题。那么,没有空调服务的人类是如何度过酷暑难耐的夏天呢?

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美国人坐木火车吹风,上海人讲鬼故事制造阴冷

空调

美国一位作家亚瑟·米勒,写了一篇文章《空调发明前》,回忆了童年的夏天。他在文章里写道“纽约人为了避暑,像逃难似地跑出了蒸笼一样的房屋。”“那时候,还有高架列车在运行,而且很多车厢都是用木头做的,窗户都敞开着。很多人花五美分,买张车票坐高架列车,满城兜圈子,目的只是为了吹一吹凉风而已。”

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美国人坐木火车吹风,上海人讲鬼故事制造阴冷

火车

当时,美国华盛顿的最高温度已经达到了43.3度,而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最高温度也攀升到了40.2度。虽然,当时空调已经开始服务人类,但也是公共建筑和富贵人家的专属,穷苦人们还在酷热的天气中熬着。

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美国人坐木火车吹风,上海人讲鬼故事制造阴冷

旧上海

当时的《良友画报》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穷人的避暑方式,最后提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建议,“最好找一个僻静之处讲鬼故事,因为鬼故事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既不费钱,还省事儿。”

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美国人坐木火车吹风,上海人讲鬼故事制造阴冷

乘凉

空调的普及,主要是通过大型公共设施。电影院率先安装了空调,为夏季观众提供了凉爽的空气。在炎热的空气中,空调变得和电影一样吸引人,或者比电影更吸引人,让众人纷纷走进了电影院。随后出现了室内运动场、商场等大量全年开放的室内娱乐场所,这也是空调的功劳。

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美国人坐木火车吹风,上海人讲鬼故事制造阴冷

电影院

空调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如今,已经很难看到老人们聚在大树下乘凉,慢慢摇着蒲扇唠家常的场景了,多数人都窝在带空调的房间里,抱着电脑、手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日子。空调让以前冲出去乘凉的人们,反而跑进来避暑。但是,在我看来两相比较之下前者更有意思,因为前者能让人们亲近世界。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呢?如果想多了解更多知识,请关注我,多参与留言评论,您的观点可能会被置顶!留言发大财,分享赚百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