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媽媽的家書:別再該讀書的年紀,想的太多

一封媽媽的家書:別再該讀書的年紀,想的太多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僅僅是一句口號嗎?

當下社會,“讀書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命題被很多人不斷的討論著……

大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看到孩子漫不經心地在書桌前面玩,走過去教育他要認真用心的時候,孩子會很叛逆,更甚者會反問你:讀書有什麼用?還不如早點步入社會,多掙點錢才實際。

人的成長,無疑是一部瘋狂打臉史,是在不斷推翻以前認知的過程。

長沙10歲的小女孩用稚嫩的筆記給爸爸留下了紙條:親愛的爸爸,我已經長大了,要出去闖闖。

浙江樂清市三明初中少女結伴出行,說要去上海賺錢。

山東15歲的男孩也有出去闖蕩賺錢的念頭。

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都是在該讀書的年紀,想的太多,想提前進入大人的生活。成長是有順序性的,任何人都是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年輕再到衰老。

成長並不簡單,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該走的,沒有捷徑,也無一例外。

一封媽媽的家書:別再該讀書的年紀,想的太多

很多人覺得讀書沒有用,就在上學的年紀努力玩,卻在工作中擠出時間來讀書,因為落後終究會被淘汰,自己用幾年瘋狂叛逆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基層和卑微。

雖說這不是絕對的,至少是大多數人的境遇。那些年偷過的懶,遲早會被打臉。

然而為什麼很多孩子都會拿讀書和掙錢相提並論呢,是早熟嗎?是因為孩子在成長中會聽到父母的談話,並選擇性地吸收。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告訴孩子家裡很窮,要努力掙錢。

勤儉節約是美德,然而我並不默認這樣的教育方式。最成功的教育,是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活成父母、老師口中的自己,父母應該引導孩子選擇,而不是替他們做決定,應該要求他們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卻不是告訴他們這個行為、那個職業的好壞,引導思考是本質。

讀書是儲備,掙錢是結果。如果位置倒置,在沒有充分的知識作為前提的情況下,即使走萬里路,也只不過是郵差。

一封媽媽的家書:別再該讀書的年紀,想的太多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有人覺得成功是安穩,是一份體面的工作;有人覺得成功是獲得財富,是擁有價值;也有人覺得成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積澱,和金錢名利無關,但不可否認的是,讀書,會帶給你很多選擇的機會,而不是被迫謀生。

所以讀書,或許是最好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