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早不晚


閱讀,不早不晚


上世紀40年代,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慘絕人寰的實驗。他從孤兒院挑選了一批新生嬰兒,把他們放在暗室中生活,只給他們吃住,不讓他們與世界接觸。這些嬰兒開始時與正常嬰兒完全一樣,慢慢地各項機能開始退化,最終越來越痴呆。等他們長到一定年齡後,再把他們放出來過正常人的生活。儘管經過長期的教育培訓,除了個別人學會了吃飯、穿衣等簡單的事情外,絕大多數孩子終生成為痴呆。

因此,在人的一生中,在合適的年齡段接受合適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了這個最佳階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多了,甚至永遠無法彌補。


孩子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鐵水,可以澆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而等它冷卻了,卻變成了一塊鐵砣子,再改變就非常困難了。

印度有一個“狼孩”,從小和狼一起生活,被人從狼窩中發現時已經8歲。人們發現:她的生活習慣和狼已經沒有什麼區別,吃生肉,不用手拿,而是和狼一樣用嘴巴叼著吃。只會爬,不會站立行走,白天潛伏,夜間活動,一到午夜就開始嚎叫。後期,人們希望通過教育和培訓,儘可能幫她恢復“人性”,但收效甚微。通過努力,她2年多才學會站立,4年才學會6個單詞,6年多才學會走幾步路,17歲就夭亡了。直到臨死時,她的智力還只達到兩、三歲孩子的水平。

閱讀,不早不晚


從小經受的的教育和培訓,留給孩子的記憶是根深蒂固的,有些甚至是流淌在血液裡,根植在骨髓裡的。

二戰時,日本一名士兵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只好像野人一樣,在東南亞大森林裡生活了28年。當人們找到他時,他已經把人的一切習慣甚至包括日本話都忘了。當他獲救後,只經過了82天的訓練,就完全適應了人的生活,恢復了人的習慣,後來還結了婚,組建了家庭。因為從小就接受了教育,所以雖然他遠離人類生活比上面那個“狼孩”多了20多年,但是他的恢復能力卻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有些關鍵時刻,不容錯過。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比較聽話,好訓練,因而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而,學會閱讀對於孩子來說,越早越好。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不認字,等孩子認字再說吧。其實,等他認字的時候,他已經落後了。

美國有個女孩叫珍妮弗,出生時即患有唐氏綜合徵,但她的父母並沒有放棄,而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給她讀故事聽。珍妮弗4歲時接受智商測驗,智商高達111分。

青島有位女孩,從出生第一天起,她的媽媽就開始給她讀書。15個月時,她每天的閱讀量達到30本書左右;21個月時,她就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24個月時,她已經知道1000個詞語。

閱讀,不早不晚


儘量早點帶著孩子一起閱讀。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多讀點書總是好的。黃山谷有句經典話語:“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那麼,孩子什麼時候開始閱讀最好?——你帶著孩子一起來閱讀,再早都不早,再晚都不晚。

這是美國一部教育經典《朗讀手冊》裡面傳達的理念。這是一本關於親子閱讀的百萬暢銷書,這本書影響了很多家庭。可以去看看。


原創不易,請予支持。可以點擊 進去關注,也可以直接搜索“月生侃侃”關注,歡迎一起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