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以超高科技含量、超高建設難度著稱的“超級工程”——港珠澳跨海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港珠澳大橋成了“中國智造”新名片 圖/羊城晚報

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已經成為“中國智造”的新名片。它的落成通車,標誌著中國現代橋樑建造技術再次站到了新高度,中國由橋樑大國邁向了橋樑強國!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說聞解事”專欄解讀文章:港珠澳跨海巨龍,何以成“中國智造”新名片?

我們在驚歎這座跨海巨龍雄偉氣魄和國人強大的創造力時,請別忘了中國歷史上的那些著名橋樑;別忘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要知道,我們就生活在“橋的故鄉”、“橋的國度”!

那麼,那些著名的“中國橋”,你還記得嗎?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河北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已有1400多年曆史 圖/全景網

“橋的故鄉”就在中國

中國疆域廣闊、地形複雜,現在看來這是優勢資源;但對古人來說,這是制約交通的因素。在沒有橋或橋很少的年代,如果面前有一條小河攔路,要過去就得赤腳涉水;若面前是一條大河,那可能就難以逾越了。

現代人出趟遠門,幾天甚至當天就能折返;而古人則可能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了足夠多的橋。

橋的本意,就是“跨越障礙”。江河橋、立交橋、人行天橋,都是幫助人或車通過有障礙的地方,從而大大提高通行效率。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俯瞰廣州中山一立交橋。現代生活中到處可見橋的身影 圖/羊城晚報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橋的故鄉”。幾千年來,中國人修建了不計其數的橋樑,它們橫跨在神州大地的山水之間,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成了中國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並且,中國的橋樑有不少本身就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

史料記載,我國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獨木橋和數根原木拼成的木樑橋。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比如,公元前300多年建於陝西藍田縣藍溪上的藍橋,就是早期多跨木樑柱橋的一個代表。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中國是“橋的國度” ,有幾千年橋樑史/資料圖

中國橋大發展於隋,全面興盛於宋。越來越多的河上架起了橋,有些橋至今仍在使用!這些橋連接起道路,編織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按照橋的結構,最容易搭建、也最早出現的橋是浮橋。此外還有吊橋、索橋、拱橋和樑柱橋。每一種橋力學結構不同、外觀不同,特點也不同,但基本功能都差不多。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四川都江堰的安瀾索橋,又叫“珠浦橋” 圖/全景網

最早的吊橋採用的是藤索、竹索,後來發展到鐵索。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都江堰口,橫跨岷江。它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

唐代中期,中國出現了鐵鏈吊橋,這比西方早800年以上。四川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建於1706年,是著名的鐵索橋。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廣為人知。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場景/資料圖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瀘定橋由13根鐵索組成,始建於清康熙年間 圖/視覺中國

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隨後在中國遍地開花。這種磚石結構的橋造型美觀,堅固耐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最熟知的趙州橋。

趙州橋建造於隋代(605年建成),至今已有1400多年。該橋由著名的工匠師李春設計建造。橋的設計完全符合力學原理,施工技術精湛絕倫。

它歷經風霜歲月的侵蝕和多次地震的考驗,依然屹立在河北清水河上,這本身就令人驚歎,其科技含量也無人懷疑!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趙州橋幾乎可作為中國古橋的代名詞 圖/全景網

歷史上著名的拱橋還有寶帶橋、盧溝橋、楓橋,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

樑柱橋分為木結構和磚石結構兩種,是一種普遍可見的橋,也是一種很有現代感的橋。歷史上這種橋很多,如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程陽橋等。

西安的灞橋建於漢代,是由木樑和石柱礅構成。在我國,它是石柱礅的首創者。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北京盧溝橋建成於1192年(金代),“盧溝曉月”是著名景觀 圖/全景網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西安灞橋遺址。灞橋最早建於春秋時期,後多次重建/資料圖

福建晉中的安平橋建於宋代(1151年建成),曾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全長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是我國現存最長的古橋。

同樣建成於宋代的虎渡橋,最大石樑長23.7米,重200多噸,古人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能開採、搬運、安放這麼巨大的石材,至今令人驚歎!

程陽橋又名風雨橋,建於1916年,是一座少數民族特色的梁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五個橋墩上各有民族特色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重簷如飛,翼然河上,非常美觀。且整座橋沒用一顆鐵釘,全靠榫卯結構或竹木銷釘固定!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廣西三江程陽橋又名“風雨橋”,侗族特色鮮明 圖/全景網

潮州韓江上的廣濟橋很特別,是樑柱橋和浮橋的結合體,這樣便於橫向過人、通車,縱向過船。

初建於南宋的廣濟橋與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泉州的洛陽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潮州廣濟橋又名“湘子橋”,與韓湘子傳說有關 圖/全景網

入文化入詩詞入傳說

連接道路、承託重量,幫助人類跨越障礙,這是橋樑的基本功用。然而在現實中,橋的意義遠不止這些。它出現後,很快與情感、文化、傳說等融合,還成了詩詞歌賦的一部分。歷代文人對橋樑不吝讚美之詞,將它比作蒼龍騰駕、新月出雲、長虹飲澗、玉環半沉,宛如一座座審美座標!

說到蘇州的楓橋,你的腦海裡會不會閃現出唐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說到杭州西湖的斷橋,你會不會想起《白蛇傳》的愛情故事?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蘇州楓橋在古詩詞中的名聲很大 圖/全景網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杭州斷橋是遊覽西湖時必去的景點 圖/全景網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白蛇與許仙的愛情故事早已家喻戶曉 圖/電影劇照

自古以來,人們給溝通往來的橋賦予了美好的期望。其中突出表現在對橋的命名上。比如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福建晉江的“安平橋”名字至今沿用。

還有的橋直接表達感情。如西安的灞橋又名“銷魂橋”。因為東漢人送客至此,總折柳贈別,不勝依依。唐代王之渙詩曰:“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代葛一龍也有詩云:“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

在四川廣安還有座“至喜橋”,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從吳入蜀,山路險峻難行,到此開始平坦寬闊,因而命名此橋。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曾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福建安平橋,始建於南宋 圖/全景網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泉州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建於北宋 圖/泉州晚報

中國古代建橋,有時審美目的甚至超過了實際功用,尤其是在風景優美的園林裡,橋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成為風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在江南水鄉,功用和審美兼具的小橋比比皆是!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揚州五亭橋又名“蓮花橋”,造型獨特而美觀 圖/中新網

江蘇吳江有一座小橋橋身環如半月,形似垂虹,就叫“垂虹橋”。宋代王安石寫有《垂虹橋》詩:“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浙江紹興有個“春波橋”,賀知章有詩云:“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詩意豐盈的古橋,還有的名字比較古怪。如江蘇揚州的“二十四橋”,唐代杜牧的詩最出名:“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南宋姜夔也有詞雲:“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揚州“二十四橋”名稱來歷說法不一。這是後來重建的二十四橋 圖/視覺中國

還有一些橋,隨著歲月流逝,已在現實中消失良久,但卻在文化中長久活著。比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早已隨著古都汴梁(今開封)毀於黃河決口。但圖畫中的那個身影,卻永存人們心底!

還有些戲劇文學中的橋,以前可能存在過,後世已消失不見,但聲名一直很大。如京劇中有《長坂坡》,還有《斷橋》和《草橋驚夢》等;神話中的“鵲橋”更是童叟皆知!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清明上河圖上的虹橋/資料圖

從歷史走到現代

光陰荏苒,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到近現代,一大批綜合橋樑項目陸續上馬。這些融合了中西方特點的中國橋,在方便人們出行的同時,也成了一道道現代感十足的城鄉風景線。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廣州海珠橋,建於1933年,至今仍在使用 圖/羊城晚報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黃河第一橋”蘭州中山橋。此處明代架有浮橋,1907年建成鐵橋 圖/全景網

萬里長江孕育出了偉大的東方文明,但同時她也給華夏子孫帶來了嚴重的交通阻隔。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江上沒有一座大橋,南北交通行至這裡,只能通過輪渡過江,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出行都帶來很大不便。

因此,在長江上架起溝通南北的大橋,千百年來一直是有識之士們的夢想!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毛主席視察武漢長江大橋規劃建設情況(上、下)圖/央視

早在1917年,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就曾設計規劃過武漢長江大橋,此後孫中山主持實業建設時,也曾開展第二次規劃。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橋樑專家茅以升為總設計師的第五次規劃,才將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變成現實!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武漢長江大橋(上、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圖/全景網

1956年,毛澤東視察武漢,並三次暢遊長江。在游泳過程中,他就在遙望正在建設、已初具規模的武漢長江大橋。之後,他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橋,也是古往今來長江上的第一座現代橋樑。建成後,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終於連通,成了縱貫南北的大動脈——京廣鐵路!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1956年毛主席暢遊長江並遙望武漢長江大橋工地/資料圖

武漢長江大橋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建設的。此後1968年竣工的南京長江大橋,則是萬里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主設計和修造的現代化橋樑。

改革開放後,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我國的造橋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一大批跨江大橋、跨海大橋、立交橋、鐵路橋建成通車。我國的橋樑建設繼承傳統,同時融入現代科技和環境美學,既堅固耐用又美觀大方。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南京長江大橋 是長江上首座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現代橋樑 圖/新華網

尤其進入21世紀後,中國有多座世界級大橋陸續建成。2008年6月建成通車的蘇通長江大橋,全長32.4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跨徑斜拉橋,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2011年6月建成通車的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48公里,是當時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超過寧波的杭州灣跨海大橋(36公里),更超越了上海的東海大橋(32.5公里)。

這些現代橋樑都是十足的科技含量,比如膠州灣大橋,獲得國際橋樑組織頒發的喬治·理查德森獎,為中國橋樑工程獲得的最高國際獎項!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蘇通大橋建成時是我國橋樑史上規模最大的工程 圖/中國網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曾獲頒國際橋樑大獎 圖/視覺中國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湖南湘西矮寨特大懸索橋2012年建成,當時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 圖/全景網

不過,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世界最長跨海橋的名號非它莫屬。該橋主體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全長55公里,是中國建橋史上里程最長、製造標準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超大型跨海橋,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

港珠澳大橋也是中國從橋樑大國向橋樑強國的里程碑之作,它的建成通車,將中國悠久的橋文化傳揚全世界。

“橋的故鄉”再次以超高的建橋水準驚歎世界!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港珠澳大橋設計建設中攻克了多項術難題,震驚世界 圖/羊城晚報

港珠澳大橋來了!中國橋樑的千年滄桑與輝煌,你應當銘記

這條跨海巨龍建成,標誌著中國躋身現代橋樑強國 圖/羊城晚報

夏楊人文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