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有網友一直私信我,還會再寫上海系列的文章嗎?其實我一直都沒有什麼規劃去寫文章,我一直在各地奔波,很難有那時間去寫,主要看心情,呆在上海的那幾年,有去過很多老上海的地方拍照,但照片一直都沒整理,加上也沒有什麼關注關於拆遷整改的新聞,也不清楚哪些地方至今還在,哪些地方已經定格在照片裡,還要查各種資料等,所以一直沒有再什麼寫文章,下面寫一篇關於“石庫門”的文章。

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這種建築吸收了 江南民居的式樣,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這種建築因此得名“石庫門”。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 上海 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 中國 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 民和 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口有 中國 傳統式牌樓。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裡迴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臺,總體佈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

石庫門裡弄住宅最典型的特徵是中西合璧。石庫門有著 江南 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為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灶臺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灶臺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在總體上採用的聯排式佈局卻來源於 歐洲 ,外牆細部有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

下面的照片主要拍攝於天目東路山西北路、 安慶路一帶,即將被拆遷、修繕的老式里弄群。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看到石庫門街坊,會讓許多上海人回到往昔歲月, 石庫門街坊曾經是上海中產階層的居住地,解放後迴歸眾多勞苦大眾,於是,原先一個門洞一戶的幽雅生活環境被一個門洞十幾戶人家所替代。擁擠的生活空間,使石庫門街坊少了最初的寧靜。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這裡是上海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居住的人口密度很高,老百姓生活的環境也較差,許多人家還沒有用上抽水馬桶。因為市政地鐵的修建,大片民宅面臨動遷。動遷,對於這裡的人們,是件好事情。遊玩時我放緩行進的速度,多看幾眼那些即將遠逝的風景,到處都遺留著歷史的印記,到處都是瀰漫著生活的氣息。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這些住家都臨近動遷,坐在一起閒嘮嗑、孩子們打鬧的日子不多了,和許多舊城區情況相似,石庫門街坊里居住的多是中年以上的人們,鮮有年輕一族出沒。我在閒逛的時候,倒是見過多次有外國人在裡面穿來穿去,生活條件雖然雜亂,但石庫門裡的人們處得其樂融融,自如地演繹著鍋碗瓢盆交響曲。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被時間磨去稜角的木階梯。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直以來,我把這種衣服被子晾曬在街道上作為上海人生活的一大特色,雖然此舉很影響市容,但實在也是居住空間狹小的上海人的無奈之舉。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這些建築是海派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上海魅力的側影。

透過這些建築,似乎就能觸摸到歷史。

青苔似乎也能告訴我們許多陳年舊事。

幽深的坊間小道,青灰色的舊牆記錄著滄桑,相隔數米的隔牆外,便是新建的高樓,城市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它的顏色......

如果有幾隻麻雀在電線上,是不是就像一組五線譜了?嘿嘿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一起尋找上海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