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國發展的動力來自哪裡

不久前,筆者在巴拿馬會展中心工地遇到一位名叫吉力阿木的彝族小夥子。他來自四川涼山,本科畢業後保送讀研並提前畢業,以優異成績被中建美國公司錄取後,剛剛來到巴拿馬工作。 涼山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也是中國正在全力推動脫貧攻堅的地區之一。吉力阿木還有兩個妹妹,都在讀大學,父母為了供他們兄妹三人讀書,20多年來~直努力打工。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扶貧力度,他的家鄉正在走出貧困。脫貧攻堅彷彿搭起了人生出彩的大橋,讓無數如他一樣優秀的年輕人,通過奮鬥走出大山。

正在建設中的巴拿馬會展中心項目,是中建美國公司這些年來承建的工程之一。中建於30多年前進入美國,憑藉著在中國打下的基礎和培育的企業精神,穩紮穩打,從水土不服到與美國企業同臺競爭,為美國建築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就像吉力阿木這樣的中國青年一樣,未來總是充滿拼搏與希望。

《人民日報》:中國發展的動力來自哪裡

不久前,《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發了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說郎朗迴歸是古典音樂界一大盛事?》。作者稱過去一年這位著名鋼琴演奏家因左臂受傷而停演“是古典音樂界的重大損失”。幾乎同時,另一則中國世界級明星的消息也在社交媒體上熱傳:姚明從上海大學畢業,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兩個中國人,一個成為西方古典音樂界的知名人物,另一個成為廣受美國人歡迎的運動明星。在這些光彩奪目的中國明星背後,站立著成千上萬像吉力阿木這樣的中國青年和他們的父母。郎朗的父親當年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辭職陪孩子進京學琴,克服生活窘迫、居住條件差等困難,培育了郎朗在艱苦環境中刻苦學習的競爭精神;姚明常年堅持勤奮練習、帶傷比賽,下巴上被縫過60多針,左腳內連鋼板帶鋼釘28枚。他們都是這4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獲益者,獲得了時代的饋贈,但也不應該忘記他們的父輩為他們付出的心血,麗他們也用艱辛的努力證明著自己。

吉力阿木、郎朗、姚明,都是中國奮鬥者的縮影。曾幾何時,在某些美國人看來,中國的發展是“偷竊”來的,中國不過是“複印機”而已。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不久前刊登了文章《中國的年輕人與年輕的中國:一個美國90後的觀察》,文中有段話可以用來回應這種對中國發展的偏見: “我們強調‘全面發展’。當我們在戶外玩耍、週末在外過夜、去游泳或打籃球時,我們的中國同齡人都在學習。 大數據更能說明中國人的勤奮。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的勞動參與率在1990年到201 7年期間,年均達到74.5%,最高時達到過79.1%,名列世界前茅。

假如華盛頓的政客們既能看到郎朗、姚明成功的背後經歷,更能讓自己的視線伸展向吉力阿木和他的兩位妹妹所代表的一代新人和背後的老一代,他們就能更豐富地理解中國發展的原因了,而且也會更多地看到自身的問題

中國人、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的成功,乃至在西方傳統的文化領域裡展現出的傑出才能,是靠孜孜不倦的學習與辛勤努力的汗水換來的。中國人經歷過在復讀機旁的刻苦訓練,更有著在賽場上不斷衝刺向前的拼搏精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外部世界該認真關注一下中國人所認同的的這些樸素道理。中國發展的動辦,就存於其中。

(文章摘自《意林作文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