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最近,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正在熱播。拋開小說不談,電視劇版本《知否》的背景是宋朝。劇中,禹州團練使趙宗實在男主顧廷燁的幫助下,平定叛亂,被宋仁宗趙禎立為太子,進而成為了新皇帝。

歷史上是沒有什麼叛亂的,趙宗實其實是宋仁宗的養子,在仁宗駕崩後順利繼承了皇位,改名趙曙,這就是歷史上的宋英宗。近日,《知否》最新集,出現了以下鏡頭:

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宋英宗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誰呢?從劇中可知,是韓相公。韓相公的原型,就是歷史上,英宗朝著名的宰相,號稱“文人中的武人,武人中的文人”的韓琦。為何韓琦會向宋英宗提出,要尊稱其生父為“皇考”呢?“皇考”又是什麼呢?其實,最新劇集中的這一幕,是宋代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著名事件,這件事有個專門的名字,叫“濮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是少有的將宋代“濮議”搬上熒屏的電視劇。下面,就由杜少來給大家講一講,宋英宗一朝的“濮議”事件。

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宰相韓琦

一.幸運的趙宗實

歷史上的宋英宗趙宗實,是宋太宗趙光義之重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安懿王趙允讓(追封濮王,生前是汝南郡王)之子。這裡重點說說這個濮王趙允讓。趙允讓作為旁支宗室,若無大功本不可封王。但是大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趙恆早年無子,遂從弟弟趙元份的兒子中挑了一人入宮撫養,作為養子,這個孩子就是趙允讓。後來,宋仁宗趙禎出生,趙允讓就被送出宮去。可以看到,其實到了趙允讓這一代,其血緣關係較宋仁宗已經很遠,屬於宗室疏屬,如無大功,能封個公爵就不錯了。但是由於當過真宗養子這段特殊的經歷,使得趙允讓被加封為汝南郡王,死後追封為濮王,這一支在商王趙元份的後代中較為顯赫。多說一點,這一支其實到了宋高宗趙構建炎南渡時候還有不少跟著去了南方。

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宗室支系

我們回到宋仁宗時代。沒想到的是,大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跟他爹一樣,三個兒子全部早夭,為了應變突發意外,也要從宗室子弟中選養子。仁宗的處境還不如其父真宗,因為仁宗沒有親兄弟,只能從堂兄弟的後代中選擇。宋太宗趙光義子嗣眾多,到了仁宗這一代,堂兄弟多如牛毛。這可怎麼選擇啊?於是,宋仁宗想起了自己“曾經的親兄弟”,汝南郡王即後來的濮王趙允讓。

經過挑選後,趙允讓之子趙宗實,於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被領入宮中,交給曹皇后撫養,作為預備皇儲。不湊巧的是,僅僅過了四年,宋仁宗又生出了一個兒子,即豫王趙昕。趙宗實如同當年其父一樣,被送出宮去。又過了四年,豫王趙昕再次夭折,之後仁宗再也沒有生出兒子。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趙宗實再次被接進宮,改名趙曙,先收為皇子,再被立為皇太子。這距離他第一次被接進宮,已經過去了27年。

嘉佑八年,趙曙繼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宋英宗。

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宋英宗趙曙像

二.所謂“濮議”,就是我應該管我親爹叫爹?沒有這麼簡單

也許是父子兩代作為皇位備胎,這種漫長的被動等待讓人焦躁的變了心智。也許是曾經被送出宮又被接了回來,讓趙宗實有了情緒從而亂了心智。總之,一向有賢明名聲的太子趙宗實在宋仁宗葬禮上的表現讓人大跌眼鏡:仁宗下葬的時候,趙宗實卻不到場,而是“令宗正卿攝事”。之後,在知諫院司馬光的要求下,勉強去了現場,卻一滴眼淚都不留。宋英宗趙光實此舉大失人心。之後,英宗公開不尊敬養母曹太后,逼得名相富弼威逼英宗道“伊尹之事,臣可為之”,暗指自己可以廢了英宗。英宗這才對曹太后尊敬一些。

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仁宗朝曹皇后,英宗朝曹太后像

就在仁宗屍骨未寒之際,宰相韓琦、歐陽修提出了一個新問題:“新皇應稱生父為皇考”。滿朝譁然,顯然,韓琦、歐陽修是受了英宗的指使提出此事。英宗將此事交給太常禮院審議,兩制(翰林學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詔令,稱為內製。中書舍人與他官加知制誥頭銜者為中書門下撰擬詔令,稱為外製。二者合稱兩制)以上官員討論。一場持續18個月的大討論就此開始。

何為“皇考”?“皇考”這個稱呼,是對皇帝對自己大宗祖先的稱呼,一般可稱曾祖父、祖父、父親。《禮記 曲禮下》記載,“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因此,此處韓琦、歐陽修指的“皇考”,就是濮王趙允讓。這就是“濮議”名字的由來。那麼新皇管生父叫什麼,真的有這麼重要,要讓朝廷一起公議?

首先,趙宗實如果稱親父為皇考,那麼肯定會追封親父為皇帝。但大宋第四代皇帝只有仁宗,英宗不是自己奪來的天下,而是合法過繼給了仁宗當兒子。過繼在古代宗法制社會中是大事,一旦過繼了,就是別人家的兒子。我們熟知三國曆史的一些橋段,比如袁術很瞧不起自己的哥哥袁紹,因為袁紹是庶出,自己是嫡出。但實際上,袁紹早就過繼給他大伯了,宗法禮上,袁紹是他大伯的嫡子,袁家這一代的嫡長子,在家族中地位很高的。皇家更是如此,這涉及到皇位合法性的問題。一旦稱自己的生父為皇考,這基本上就是不承認自己是過繼的。但是,英宗不認仁宗當爹,那又以什麼名義繼承這錦繡江山,君臨天下的?這不僅是英宗“過河拆橋”的問題,這是“國本”問題。

其次,歷史上,漢代旁支入大統後,確實有追封親父為皇的。一般都是統治穩定後才追封,像西漢漢宣帝劉詢這種經歷巫蠱之亂、流落民間,又被權臣霍光立為皇帝的,是以過繼為漢昭帝劉弗陵的後代的形式繼承皇位。等其本人掌權後,也只敢追封自己生父為皇,而自己的祖父,漢武帝正經的太子劉據只能追封為“戾太子”。到了魏晉時期,過繼就很正規了,根本不能追封生父。魏明帝曹叡明確規定,攛掇過繼子孫追封親父為皇的臣子都不是好臣子,殺無赦。這種傳統也一直流傳了下來,比如五代時期,後周郭威養子柴榮,一直稱郭威為父,而不稱甚至不見其親父。到了宋代,更是如此。所以,“濮議”中,英宗是理虧的那方。

三.濮議過程:臺諫官對抗宰執

韓琦、歐陽修,不僅是進士及第,還是宋仁宗一手提拔位列宰執的,為何這次要主動幫著英宗呢?只能說,人都是現實的。二人位列宰輔,自然想在新皇面前立功,便不顧仁宗提拔之恩,只想著在新朝屹立不倒 。二人的算盤是這樣的,兩人本就在朝中素有威望,一個是平章事(宰相),一個是參知政事(副宰相),又有新皇支持,提議自然會被群臣響應。但是,二人低估了宋代臺諫官員的風骨。尤其是宋仁宗是難得的仁慈之君,口碑極好,很多官員深感這位前官家的恩情。宰相又如何?罵的就是你宰相。

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歐陽修像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是翰林學士王圭。他認為,既然過繼了,自然以仁宗為父,而濮王只能稱“皇伯”。於是,大文豪歐陽修搬出了《禮記》中的典故,說出繼之子對繼父、親父都稱為父。專管禮儀的太常範鎮直接找出《儀禮》中的章節,將歐陽修駁的啞口無言。緊接著,以直言敢諫聞名的臺諫官賈黯痛斥韓琦、歐陽修。賈黯曾經在宋仁宗在世時,推薦過韓琦、富弼、范仲淹,並且首論三人可大用。為了“濮議”這件事,賈黯用盡了最後一絲力氣,被活活氣死了。可以說,幾乎整個朝廷都不支持歐陽修的“皇考說”,臺諫官、兩制官員更是群情激奮。

之後,臺諫官員呂誨直接對宋英宗說,現在宰執以外全體官員都認可王珪的“皇伯”說,不認可“皇考”。韓琦等人就是“奸佞小人”,你是皇帝,能分辨忠奸了吧。呂誨說,“觀韓琦之才,未如霍光、李德裕、丁謂、曹利用,而驕恣之色過之。”提議罷免韓琦。司馬光最後提出了著名的三點論,聲討英宗皇帝:聽信讒言,對太后不恭;兩府弄權而不查;棄臺諫良言於不顧。條條都在戳英宗的心窩子。

四.英宗使詐,最後卻草草收場

眼瞅著宰執集團就要失敗,這時候卻傳來了曹太后簽押的詔書。詔書上明確寫著,尊英宗父親為皇考,趙允讓稱“皇”,英宗生母為“後”,立廟以祭祀。輿論譁然,曹太后與英宗關係一直不睦,這次為何會主動退讓?又是臺諫官呂誨查出了事實真相。原來,皇帝和太后在宮內天章閣宴請群臣,英宗和宰執大臣輪番給太后敬酒,趁太后醉了,將歐陽修擬好的詔書哄騙曹太后蓋了印章。呂誨公佈真相以後,臺諫官、兩制官紛紛要求罷免歐陽修、韓琦。而韓琦、歐陽修卻底氣十足,讓英宗選擇,“御史既然認為其與臣等難以並立,陛下若認為臣等有罪,即當留御史;若以為臣等無罪,則取聖旨。”

知否知否,我爹應是“皇伯”還是“皇考”?談宋朝的“濮議”事件

小公爺齊衡的劇照是典型的宋代臺諫官形象

最後失敗的當然是臺諫官。呂誨等御史、兩制官員被貶出京師。英宗同時宣佈,既然曹太后簽字畫押同意了(你別管怎麼籤的,簽了是事實),濮安懿王即刻稱親,以塋為園,即園立廟。司馬光等臺諫官集體請求同被貶斥,甚至英宗沒當太子時候的潛邸舊臣都站出來反對。然而並沒有什麼用處,英宗還是勝利了。當然,英宗也是使了手段的,比如拉攏第一個反對的王圭,許以宰相之位。這個王圭後來真的當了16年宰相,卻碌碌無為,號“三旨相公”。“三旨相公”也成了專門諷刺庸祿低能的大官的詞語。

天不遂人願,討論了18個月“濮議”才勝利的英宗,卻在繼位的第四年病逝。此時還未來得及給濮王上“追封為皇的諡號”。而英宗的太子,未來的神宗皇帝又不願得罪大臣,所以“濮議”最終不了了之。濮王終究沒有被追封為王。這場本就不太合乎情理的鬧劇,終以英宗的駕崩而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