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古人冬日烤火與烤火費”

氣溫越來越低了,嚴冬即將來臨。這個時候,暖氣是最可愛的。

現在冬天取暖設備很豐富,古代如何?可利用熱源也不少,取暖工具五花八門。古代最普遍最常用的取暖器,應該是火盆、爐子一類,燃料置於其中點燃即可。三四十年前的中國,火盆仍是北方農村地區最主要的禦寒手段之一,至今在不少農村人家仍可以看到這種冬天取暖老古董。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農村秋天做火盆)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農村秋天做火盆)

記得小時候每到秋半天,母親就會和泥做火盆。這種火盆一般只用一次,第二年入冬前會做一人新的火盆,老話說新的火盆火氣足。火盆也可以舊物利用,將盆裡放些軟草,就改造成了雞窩,供母雞下蛋。

據說,火盆取暖方式起源於東北,這種說法未必可靠,但冬天有了火盆,過冬賽神仙,所以火盆又被民間稱為“神仙爐”。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別以為火盆是窮人家使用的,宮廷也都在用。只不過,宮廷火盆不是泥做的,而是銅鐵一類金屬鑄的。

清朝宮廷畫師繪《弘曆雪景行樂圖》(見下圖),主人乾隆皇帝坐在門廳內賞雪,身旁邊站著太監,後面還有後妃,他的兩腳搭在火盆上取暖,火盆旁邊還蹲著一小兒,場景很豐富。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除了火盆,在過去還有3種取暖裝備,也是古人常用的:一是手爐,二是足爐,三是燻爐。

手爐,自然是方便手拿的取暖裝置,大小與今天的電取暖手爐差不多,實是一小火爐,內置炭火或其它熱源。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清代銅手爐)

腳爐,如果注入熱水取暖則稱“湯婆子”,和使用的熱水袋(水焐子)原理是一樣,可以放在被窩內暖足。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銅腳爐)

燻爐,其實是一種外帶罩子的炭火盆,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盆,上部為罩,鏤空,做成花卉圖案,除了烤火實用功能,還是一件上好的藝術品。

宮裡使用燻爐的一般為銅質,做工精緻, 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上述那些,都是普通的微型冬日取暖器。還有一種叫“臥褥香壚(爐)”的裝置,就比較高級了,是古人發明的一種神器。

“臥褥香爐”得名,是因為可以放在被窩內,置炭火可做當暖器,放入香料可薰被,故又稱“被中香壚”,在被窩裡不用擔心炭爐翻了。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現代仿古鏤空繡球銅燻爐)

其原理是,有兩個環形活軸的敞口盂,重心在下,利用同心圓環形活軸起的機械平衡原題,無論燻球如何轉動,只是兩個環形活軸隨之轉動。而放置了炭火的小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加上外面有一層罩子隔開,又不是明火,不用擔心被子被燒了,或是灼傷到人。

上述取暖器,需要藉助燃料,才能實現供暖。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燃料在冬天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為了減輕官吏的家庭經濟壓力,朝廷想到了給大家發薪炭。如今稱工資為“薪水”,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發放薪、炭的實物福利,改成發放鈔票,冬天給予取暖補貼,於是有了“烤火費”,現在北方改稱“暖氣費”。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鐵鍋改的火盆)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用過的泥火盆)

中國古代公務員的工資性收入中,主要由俸銀、祿米、柴直銀三大部分組成。

“柴直銀”就是包括冬天取用薪炭費用在內的生活補貼,其中“薪”主要是日常做飯燒水用燃料,“炭”則明確為冬天的取暖燃料。

早期烤火費多是實物發放,如宋朝每年從陰曆10月到次年正月發炭,宰相、樞密使每人發200秤,其餘官員從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薪則是常年按月發放。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宮廷火盆)

到了明朝,則將這補分補貼改為“柴薪銀”,現銀髮放,烤火費的含義更明確了。

皇家有冬季還有組織薪炭供暖的機構。明朝叫“惜薪司”,專管宮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內官柴炭;清朝則有“營造處”,內設“薪庫”,專門負責儲運宮中所用的木柴、煤,人員有“炭軍”、“煤軍”之分。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包括宮妃、皇子、皇孫在內的皇家人員,冬天都能領到烤火取暖用木炭。

清乾隆時每天發放標準是這樣的: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

古人發明的冬天被窩取暖神器 內置火炭還不怕燒被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