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目擊記之二 相似的行進軌道

白鱀豚水中行進有什麼特點?

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先認識一個人—— 陳佩薰。

陳佩薰 女,1927年7月生於湖南龍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她曾任白鱀豚研究室主任、兼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鯨類專家組成員、國際熱帶雨林保護協會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是我國魚類生態學開拓者之一。1979年以來,陳佩薰主持長江珍稀動物白鱀豚的生物學及保護研究,開拓了我國淡水豚類學的新領域,培養了一支研究淡水豚類的專業科技人才,建立了一個研究淡水豚類的新型實驗室。

風雨長江五十載,陳佩薰領銜寫就的《白鱀豚生物學及飼養與保護》一書,1997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書中記載了白鱀豚水中行進的特點——“推測白鱀豚逆水上游活動都發生白天,據統計108頭次的白鱀豚觀察記錄,有101次是上行的,佔93.5%。”。

“白鱀豚”目擊記之二 相似的行進軌道

請注意:白鱀豚逆水上游活動大都發生在白天。

吻合!

業餘考察隊集體目擊到的疑似白鱀豚就是上午逆水上行:

當天上午9點20分許,兩艘考察船從荻港鎮順流而下進入黑沙洲水域,二號船靠近右側的東岸行駛,一號船在後方約五百米,靠近主航道行駛。

“白鱀豚”目擊記之二 相似的行進軌道

黑沙洲目前的航道

發現目標時,疑似白鱀豚的目標正在逆流上行,從二號船左前方的主航道經過船的左側。此時,二號船停船觀測,並通知後方的一號船。一號船繼續行駛了一小段後,與二號船距離接近到三四百米,也開始停船觀察。

“白鱀豚”目擊記之二 相似的行進軌道

目擊者看到的目標出水構成的行進軌跡

無需贅言,本次民間考察隊發現的疑似白鱀豚上午上行的情況,與陳佩薰領銜的專家團隊文獻記載的白鱀豚習性相符。

“白鱀豚”目擊記之二 相似的行進軌道

民間考察隊10月3日在黑沙洲觀測的照片

此次考察,目擊者先後看到的7次出水,可以畫出目標行進的軌跡呈現出小半個S型。

據目擊者講述,當時在一號船和二號船之間,偏西岸方向有一艘小船,原來是停著的,在目擊時刻啟動馬達,自西向東往主航道開,疑似白鱀豚在主航道做了一個轉向,以後兩次出水先後是在二號船船尾後方、以及靠近東岸沙洲的水域。

疑似白鱀豚遇機動船迫近做潛水轉向,這是白鱀豚的習性嗎?

要了解白鱀豚這個習性,我們還要再瞭解一個人——周開亞。

周開亞,1932年10月出生,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兼任農業部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IUCN/SSC鯨類專家組成員,IUCN/SSC保護繁殖專家組成員、世界兩棲爬行動物學大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

周開亞,1958年首次報道在長江下游發現白鱀豚;

周開亞,1977年查明白鱀豚分佈範圍,糾正了國際流傳數十年的白鱀豚分佈在洞庭湖及相鄰長江段的認識,被海洋哺乳動物學會主席Perrin在第7屆海獸生物學雙年會的致詞中贊為"白鱀豚的重新發現者";

周開亞,發現白鱀豚是另一類古老齒鯨的現生代表,通過其骨骼和胃的研究,建立了白鱀豚科Lipotidae,從而改變了美國Miller將白鱀豚歸於Iniidae的歷史。這是20世紀在現生鯨類中唯一的新建科級階元。

在《關於白鱀豚的保護》一書中,周開亞介紹說:“當機動船破近時,白鱀豚有潛水轉換方向的習性。”

曾領銜主導中科院水生所捕捉白鱀豚為淇淇配對的退休專家華元渝表示,白鱀豚遇到強噪音會立即下潛在水下判斷聲音,會朝弱聲音方向遊走,這是避害行為。

“白鱀豚”目擊記之二 相似的行進軌道

“白鱀豚”目擊記之二 相似的行進軌道

20世紀長江中的白鱀豚珍貴影像

另外,陳佩薰、華元渝等1986年在《白鱀豚棲息活動區及其群體活動的初步研究》(原載《北京科學與技術》1986(4):2-5)中記載:白鱀豚群體往往以2.7—4.9公里/小時的速度行走在水深5米以上的緩流水區或夾堰水區裡,繞過埂、嘴及淺灘呈“S”型路線緩慢上行”。

專家結論:白鱀豚有潛水轉換方向的習性;呈“S”型路線緩慢上行。

如果疑似目標不是因為機動船迫近而潛水轉向,那麼這個轉彎動作也符合科研文獻“呈‘S’型路線緩慢上行”的記載,也與白鱀豚習性相符。(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