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

白鱀豚水中行进有什么特点?

要解答这个问题,要先认识一个人—— 陈佩薰。

陈佩薰 女,1927年7月生于湖南龙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她曾任白鱀豚研究室主任、兼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鲸类专家组成员、国际热带雨林保护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我国鱼类生态学开拓者之一。1979年以来,陈佩薰主持长江珍稀动物白鱀豚的生物学及保护研究,开拓了我国淡水豚类学的新领域,培养了一支研究淡水豚类的专业科技人才,建立了一个研究淡水豚类的新型实验室。

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领衔写就的《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一书,199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载了白鱀豚水中行进的特点——“推测白鱀豚逆水上游活动都发生白天,据统计108头次的白鱀豚观察记录,有101次是上行的,占93.5%。”。

“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

请注意:白鱀豚逆水上游活动大都发生在白天。

吻合!

业余考察队集体目击到的疑似白鱀豚就是上午逆水上行:

当天上午9点20分许,两艘考察船从荻港镇顺流而下进入黑沙洲水域,二号船靠近右侧的东岸行驶,一号船在后方约五百米,靠近主航道行驶。

“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

黑沙洲目前的航道

发现目标时,疑似白鱀豚的目标正在逆流上行,从二号船左前方的主航道经过船的左侧。此时,二号船停船观测,并通知后方的一号船。一号船继续行驶了一小段后,与二号船距离接近到三四百米,也开始停船观察。

“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

目击者看到的目标出水构成的行进轨迹

无需赘言,本次民间考察队发现的疑似白鱀豚上午上行的情况,与陈佩薰领衔的专家团队文献记载的白鱀豚习性相符。

“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

民间考察队10月3日在黑沙洲观测的照片

此次考察,目击者先后看到的7次出水,可以画出目标行进的轨迹呈现出小半个S型。

据目击者讲述,当时在一号船和二号船之间,偏西岸方向有一艘小船,原来是停着的,在目击时刻启动马达,自西向东往主航道开,疑似白鱀豚在主航道做了一个转向,以后两次出水先后是在二号船船尾后方、以及靠近东岸沙洲的水域。

疑似白鱀豚遇机动船迫近做潜水转向,这是白鱀豚的习性吗?

要了解白鱀豚这个习性,我们还要再了解一个人——周开亚。

周开亚,1932年10月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IUCN/SSC鲸类专家组成员,IUCN/SSC保护繁殖专家组成员、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周开亚,1958年首次报道在长江下游发现白鱀豚;

周开亚,1977年查明白鱀豚分布范围,纠正了国际流传数十年的白鱀豚分布在洞庭湖及相邻长江段的认识,被海洋哺乳动物学会主席Perrin在第7届海兽生物学双年会的致词中赞为"白鱀豚的重新发现者";

周开亚,发现白鱀豚是另一类古老齿鲸的现生代表,通过其骨骼和胃的研究,建立了白鱀豚科Lipotidae,从而改变了美国Miller将白鱀豚归于Iniidae的历史。这是20世纪在现生鲸类中唯一的新建科级阶元。

在《关于白鱀豚的保护》一书中,周开亚介绍说:“当机动船破近时,白鱀豚有潜水转换方向的习性。”

曾领衔主导中科院水生所捕捉白鱀豚为淇淇配对的退休专家华元渝表示,白鱀豚遇到强噪音会立即下潜在水下判断声音,会朝弱声音方向游走,这是避害行为。

“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

“白鱀豚”目击记之二 相似的行进轨道

20世纪长江中的白鱀豚珍贵影像

另外,陈佩薰、华元渝等1986年在《白鱀豚栖息活动区及其群体活动的初步研究》(原载《北京科学与技术》1986(4):2-5)中记载:白鱀豚群体往往以2.7—4.9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在水深5米以上的缓流水区或夹堰水区里,绕过埂、嘴及浅滩呈“S”型路线缓慢上行”。

专家结论:白鱀豚有潜水转换方向的习性;呈“S”型路线缓慢上行。

如果疑似目标不是因为机动船迫近而潜水转向,那么这个转弯动作也符合科研文献“呈‘S’型路线缓慢上行”的记载,也与白鱀豚习性相符。(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