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威集團跌停受交易所問詢,中證金持倉慘遭血洗

紅刊財經 惠凱

12月23日,網易財經的一篇重磅報道,直接導致信威集團股價當天跌停並緊急停牌。26日,信威集團再度宣佈全天停牌,理由是收到了交易所問詢。

對於信威集團,紅刊財經記者發現自2015年以來,雖然東吳證券、興業證券等多家券商對其一致唱多,但從2015年6月以來,信威集團的股價卻是“跌跌不休”。此次,重大利空消息,不僅讓經歷近半年平臺整理的信威集團股價突然跌停,更使股災中救市進入的中證金在內的多家機構被進一步深套,損失慘重。

信威集團跌停受交易所問詢,中證金持倉慘遭血洗

一則報道引發股價跌停

網易財經的《信威集團隱匿鉅額債務,神秘人套現離場》文章稱,自2010年神秘商人王靖控制信威集團後,為這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帶來了柬埔寨電信業務,讓其迅速扭虧為盈,並於2014年成功借殼上市,並在尼加拉瓜等多個第三世界國家開展業務,相關收入佔公司年總營收90%以上。然而網易財經調查發現,信威集團在柬埔寨的“合作伙伴”柬埔寨信威,是信威集團境外子公司,因經營不善揹負鉅額債務。而這些負債擔保方,無一例外為信威集團和子公司。與此同時,信威集團部分神秘股東,已經通過減持套現鉅額財富。對於本次報道內容,網易財經稱,是“歷時三個月,輾轉柬埔寨、香港、北京和上海四地後”得出的結果。

該文章一經發表後,不僅迅速引發相關媒體跟風報道,且信威集團股價也因此在當天午盤開盤後不久跌停。隨後信威集團宣佈緊急停牌。25日下午,信威集團再次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要求公司就網易財經報道中提及的問題作出核實,尤其是關於公司實控人王靖的身份問題、股東套現問題作出回覆。

值得注意的是,信威集團股價此次跌停價為14.6元/股。而公司實控人王靖曾在2015年7月29日將持有的4億股質押給國家開發銀行,佔總股本13.68%,當時的收盤價為38.4元/股。據網易財經計算,該筆質押股權的平倉線為15.08元/股,並據此認為信威集團的質押已經跌破平倉線。對於網易財經的質疑,信威集團在26日晚間作出回覆稱,“王靖持有的被質押股票未跌破平倉線,媒體文章描述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王靖已做好確保及時補充擔保物的準備”。就此內容,紅周財經記者諮詢信威集團董秘辦,一位工作人員接到來電後表示,稍後會聯繫記者作出說明,然而截止本文發稿,對方仍未作出回覆。

資料顯示,信威集團成立於1995年11月,原為大唐集團旗下核心資產,先後創造SCDMA、TD-SCDMA等多項國家和國際無線通信技術標準。2007年,信威集團也曾衝刺A股上市,但遭發審委否決。2007年至2009年,公司出現連續虧損。2010年,神秘商人王靖入主信威集團,大唐集團減持退出。隨後,信威集團的業績神奇扭虧為盈。

2013年9月,A股上市公司中創信測發佈公告稱,中創信測以268億元價格通過向北京信威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東購買其持有的信威通信96.53%股權;同時,中創信測向不超過10名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資40億元。至此,信威集團實現借殼上市。

屆時,41歲的王靖,通過信威集團的借殼上市,在胡潤富豪榜上的排名躥升至134名。

信威集團跌停受交易所問詢,中證金持倉慘遭血洗

券商研報逆勢吹捧

對於借殼上市的信威集團,2015年12月以來,以東吳證券、海通證券、興業證券為代表的機構,連續發佈了21篇正面評級的研報,然而讓人失望的是,券商研究機構的積極努力依然不能阻擋信威集團股價的持續下跌。

在這21篇研報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東吳證券分析師徐力撰寫的《信威集團:大國崛起的側面(二),人中龍鳳》。在該研報中,徐力先列舉了信威集團的多項“重大工程”,譬如衛星項目、尼加拉瓜運河、烏克蘭發動機等,並表態“運河項目正在順利進行”。 徐力在研報中表示,“上面的每一個項目,都是難度極大,超出絕大多數人的想象。‘燒不死的鳥是鳳凰,燒的死的鳥就是燒雞’。大國崛起,各個側面都是要構建,至於資本市場,無需擔心,跑得快,來的也快。最重要的是,說出來的豪言壯語,逐步兌現,欣喜的發現,兌現正在過程中”。

“買信威集團就是買中國實現大國崛起的信念”,面對信威集團“跌跌不休”的股價,徐力在9月初發表研報時表示,雖然有多家小非股東減持,但股價預計將在今年3~4季度見底,然而也就在其看多的研報發表以來,信威集團股價又跌去了約3.5元/股。

除了徐力的大力唱多,多次看好信威集團的分析師還有海通證券的朱勁松、興業證券的唐海清和王奕紅等人。對於他們的集體看多,記者多次撥打徐力和朱勁松的電話,希望能進一步瞭解其看多的理由,但截止本文發稿,卻未能撥通。

表1 自2015年12月以來,吳證券、興業證券等機構多次發佈看多研報

信威集團跌停受交易所問詢,中證金持倉慘遭血洗

信威集團跌停受交易所問詢,中證金持倉慘遭血洗

持續下跌,或致中證金虧損超過4億元

去年以來的持續下跌已經使投資信威集團股票的機構全線深套,如今,一則報道引發的跌停,更使得這些被套資金的虧損進一步擴大。

數據統計顯示,截止今年三季度末,共有16家機構持有信威集團股票,持股總量達34377.9294萬股,佔流通股比例高達21.07%。在這些持股機構中,不乏有知名公募基金和國家隊。如,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證金”)持有信威集團3399萬股,佔流通盤的2.08%,天啟520號中創信測定增項目信託作為私募機構,持有1735萬股,佔流通盤的1.06%,全國社保基金110組合持有流通盤的0.83%;前海開源基金通過旗下的前海開源高端裝備製造靈活配置和前海開源大安全核心精選靈活配置兩隻混合型基金總共持有327萬股,佔流通盤0.2%,華泰柏瑞基金持有270萬股,佔流通盤0.17%。

在這些機構中,除原有大股東外,2015年股災期間為救市而進入的中證金受傷最為慘重。資料顯示,中證金增持信威集團股票大約在6~8月的“股災”期間,在2015年3季度末時,其持股已達5338萬股(目前持股為3399萬股)。如以信威集團在股災1.0時的股價最低點為標準,則當時中證金的最低增持成本至少在29元/股左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信威集團股價自2015年6月高點的63.95元/股下跌以來,一直沒有像樣的反彈,至上週五收盤時,其股價已經下跌至14.6元。

從信威集團股價走勢來看,雖然其在2015年4季度有過一波反彈,反彈價最高也曾達到28.45元/股,而假設在那次反彈中,中證金能夠成功高位減持2757萬股,則餘下的股票截止目前也虧損14元/股,整體核算下來,虧損至少在4億元以上。而如果中證金未能減持,只是分倉2757萬股讓別的機構代持,則所持的5338萬股則至少虧損額度將超過7億元。

出現如此重大損失,凸顯出機構對投資標的選擇標準問題。一家上市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通常公募基金買入個股有著嚴格的選股和建倉標準,通常需要三家以上券商共同看好。在看好信威集團的機構中,目前主要集中在東吳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和興業證券中。記者諮詢多家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對方表示,公募基金的選股標準實際操作中未必這麼嚴格。“只要投研團隊看好,過了投委會就行了”,浙商基金的一位人士表示。另一位公募基金人士也回覆稱,通常公募建倉是先有選股策略、再選擇個股,“基金經理也會參考券商研報,也是圖個心裡安穩”。

表2:截止三季度,持有信威集團股票的部分機構投資者

信威集團跌停受交易所問詢,中證金持倉慘遭血洗

信威集團跌停受交易所問詢,中證金持倉慘遭血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