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低頭走路,容易錯失美麗星空

習慣低頭走路,容易錯失美麗星空

上月出差濟南,順趟在季風書園聽了一場有關《重回公共閱讀》主題講座。舉目一掃,聽眾年齡集中在25-45歲之間。整整一個半小時,聽著臺上老師侃侃而談,臺下聽眾積極互動。慌了,原因是發現,很多話題聽不明白。

聊到哈耶克,說到波普爾甚至還有王陽明。這些人物,要不完全沒聽過,要不聽過完全不瞭解。突然間覺得,這個場子裡自己是異類,插不了話,融不進圈子。

講座結束後,硬著頭皮攔住互動次數最多的聽眾活躍分子。他叫翁一,是一所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他告訴我,平時最愛博覽群書,一年閱讀量超100本。也就是一個月最少完整看完10本書,令人咋舌。崇拜完,向他討要講座時老師重複說到幾位作者名字和代表作。又是一陣驚歎,確實聞所未聞。

這次經歷某種程度上是當頭棒喝式敲打。告訴自己,珍惜時間,畢竟才瞭解世界萬分之一。無數新世界,美麗新大陸還急待去探索與挖掘。哪有時間去浪費,揮霍。

同時也是對自我優越感善意提醒,切勿活在舒適區很幸福,那或許只是危機前奏罷了。警醒是很必要的,無論是工作圈子還是朋友圈子,自己都是以愛學習、愛看書、愛分享角色出現,披著炫彩神衣出場,讚譽自然多於貶損。久而久之,難免飄飄然,滋滋樂。或者信以為真。如今回味,處境實在危險,不寒而慄。

大概三個月前,還在信誓旦旦跟公司同事分享“稻穀文化”。說“越成熟飽滿的稻穗往往頭低得越低,最謙卑;往往沒有收成,被蟲害的稻穗抬頭筆直,伸得高高,要不得。”曾幾何時,自己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類人。

現狀發生,不是一蹴而就,是久而久之。

我想到一個詞“認知”。電腦程序每過一段時間會升級迭代以適應新場景運用以及抵禦新時代風險。我的大腦呢?已經多久沒有系統升過級,是否還在抱著舊知和舊識過著一年又一年地生活和工作。回答是沮喪且肯定“是的”。朋友們可能會質疑我賣弄,以為是故意掉書袋,明明一直在學習和看書。

我每天或者每週學習,是有長足進步,起碼在生活和工作中得以證實與肯定,但那只是小修小補,甚至有點拆東牆補西牆意味,經常是缺哪補哪,哪好去哪。從學校畢業至今,大腦還從未跟電腦一般“系統性升級”。

帶著疑問,再跟翁一兄交流,他對我提了兩個建議。第一是要培養自己“大時間觀”

。把世界看大,時間拉長。在思考生活或工作問題時,問問自己,如果這個問題放在“我的一生”這個維度裡,你會如何理解和解決?不要僅僅看眼前利益與得失。

拿工作舉例。你是做銀行諮詢,如果你把眼界只看到一個月或者半年,那麼所有時間就會盯住項目管控、銀行導入、某個技能提升。如果你把眼界放大,時間看長,會發現,如果你是真愛銀行諮詢,想做好它,你就會需要好好學習金融學、經濟學、教育學、認知心理學等底層知識。格局會更大,事業變得更加寬廣。

最關鍵一點,學習時間變得寬裕,一年為期,兩年為期學習一門學科,你還能說自己沒時間?這一年或兩年,放在一生中又算什麼?

翁兄提的第二個建議是“主題深度學習”。兩個關鍵詞“主題”和“深度”。在儘可能專的領域裡研究得足夠深

以金融學為例,我應該定一個一年計劃,蒐羅自己能接觸到所有主流經濟學派經典著作和知識進行主題學習、梳理、再輸出。然後再製造足夠寬裕地時間和空間實施計劃,翁兄建議我儘量能夠找出一次性無干擾可投入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和空間,斷絕一切外切聯繫(如斷網、飛行模式、一個人在房間等)。只有深度思考過的知識才是值得被保留與分享的精華,越多越好。

我一直在嚷嚷“大腦升級”這事。其實和翁兄聊天,有種大腦小升級的快感。更加明晰了2018年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和能做些什麼。寫出來,希望和我的朋友一起分享翁兄帶給我的思考與改變。

諸君,在低頭走路的時候,不要忘記了還要仰望星空吶。

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