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杜甫一生流寓各地,居所頗多,本章以杜甫的生平和行旅為線索,結合杜詩中的描述,分別對杜甫在“旅食京華”時的住所、流離秦州及同谷時的住地、成都所居草堂、在夔州時的不同居所以及漂泊湖湘時的寄所一一進行探討。天寶五載(公元746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大部分時間居於長安。其中在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之前,杜甫尚未為官,過著旅食京華、投賦干謁的日子;至德元載(公元756年),杜甫自鄜州奔鳳翔行在,途中陷賊,被押往長安;至德二載(公元757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拜左拾遺,在長安收復後隨之歸京。

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詩言“家居城南”,且“類村塢”、“近城南樓”、“寸步曲江頭”,可見其所居之地是在長安城南倚著曲江、接近城南樓的民居區,因言“類”而非“乃”或“是”,可以見得,他的居所並不在城南以外的鄉郊,而是在城內。杜甫在旅食京華時,時常要去幹謁高官,所謂“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若是居於城外,且不說長安城門禁制度森嚴,單是長途的路程,貧窮得只能騎驢的杜甫,恐怕難有更多的精力去幹謁求官。那麼,杜甫此時所居之地是怎樣的環境呢?

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暑氣漸薄,秋意已至,鳥聲啾啾,蟬鳴不止,此般一番聒噪,卻在水花晚色裡顯得更加幽靜,杜甫的居所一片清幽,這和他後來“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的卜居思想也十分契合。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時關輔亂離,穀食踴貴”,杜甫棄官華州司功,攜帶家人去往秦州。到達秦州後,杜甫一家起初住在秦州城內,之後曾在杜佐家中寄居過一段時間,寓居此地時,杜甫心生卜居之意,多次在秦州尋置卜居之地。

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杜甫的從侄杜佐,居住在秦州的東柯谷。杜甫在遊歷東柯谷之前,便聞說此地勝景,心中十分歡喜,有留此卜居之心。在杜甫的聽聞裡,東柯谷是一個有著幾十戶人家,藤條青瓦、綠竹白沙的所在,土地雖然貧瘠但可種粟,坡面之南尚可種瓜。這樣風景清秀、山水宜居,又可以靠農耕自給自足之地,在杜甫的心裡堪比陶淵明的桃花源,神往之極。不久之後,杜甫親自遊歷東柯谷。

東柯谷獨立群峰,傍晚時鳥兒雙宿歸谷,晴天時可見層雲卷卷。由此勝景,杜甫的卜居之心更加堅定,想象自己和幽人隱士平分水竹之色,採藥度日終此餘生。杜甫最終未能在東柯谷卜居生活,究其何因杜詩並無交待,但在探望友人贊公時,杜甫又生出了在贊上人所居之地——西枝村附近卜居的想法。

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杜甫曾同贊公“望細岑”、“涉流水”,勘查地勢與周遭環境,在西枝村尋置適宜建草堂之地。杜甫因身體多病,意欲尋一處向陽山坡,然而走遍附近的山崗,卻只有陰冷的山嶺,即便有向陽之坡,也盡是藤蔓纏繞,一片陰涼潮溼。在日暮西下時,杜甫同友人也沒找到可棲之地,只能失落而歸。後來,杜甫聽聞在西枝村西,“有谷杉桼稠,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很合自己“要求陽岡暖”的需求,而且能與贊公卜鄰,“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還曾寄詩給贊公,詩云“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杜甫卜居未成,在秦州居住短短几月便離開了。這其中的原因,在杜甫離開秦州寄贊公的詩中可看出一點,詩云“天長關塞寒,歲暮飢凍逼”,氣候寒冷加上生計困難,使得杜甫不得不另起他謀。

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秦州處於要塞,人事繁雜難以處理,土地收成微薄難持生計,而同谷正是秋高氣爽草木未盡的季節,此地又山幽水清,至於生計,有充飢的山藥,易得的蜂蜜,還有密而多的冬筍,再比之當下的飢寒交迫,於是杜甫選擇去往同谷。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杜甫帶著期望從秦州西南的赤谷出發,穿過鐵堂峽、鹽井、寒峽,以及法鏡寺、青陽峽、龍門鎮和石龕,進入同谷地界的積草嶺、泥功山和鳳凰臺,最終到達同谷縣城。

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可以知道,杜甫的友人及同谷縣令寄信歡迎杜甫投宿此地,因而杜甫極可能是寄居在友人家中,或是在同谷縣令的幫助下暫居下來。關於居住的確切地理位置,前人認為是在鳳凰村,理由“一是杜甫自秦州至同谷,是由西進入同谷界的,而最後一首詩卻是《鳳凰臺》,可見他並沒有以鳳凰臺西北的同谷縣城作為旅程的終點;二是杜甫後來離開同谷入蜀,對鳳凰村依依不捨:‘首路慄亭西,尚想鳳凰村’……三是飛龍峽旁,鳳凰山下,至今仍有杜工祠堂。”關於同谷的居所,杜甫在詩中提及甚少,筆者只能作出猜測,但從《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和《發同谷縣》的詩篇中,可以見得杜甫在此地的窘迫:“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況我飢愚人,焉能尚安宅”。迫於無奈,杜甫一家在同谷只寓居一月左右,便起身入蜀,前往成都。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一家歷經艱辛到達成都,起初寄居在浣花溪寺:“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不久之後,開始在浣花溪附近建立草堂。

哇!杜甫在長安、秦州和同谷有這麼多住所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杜甫將草堂落址在浣花溪西岸,因為此地林塘幽靜適合卜居,處於郭外無繁雜塵事,且有碧水環繞可銷憂愁,眼前景物也富有幽居之情:“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營建草堂對生計困難的杜甫來說,首先要面對的是經營資費的來源。那麼杜甫營建草堂的資費由哪裡來呢?從詩《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資》可以看出,杜甫的表弟王司馬曾出資營建草堂,在杜甫憂愁營屋之資時雪中送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