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羅丹曾說“藝術就是情感論”,與“情動行言”的詩一樣,書法藝術的重要作用就是抒發情感,換句話說,書法就是書家情感的筆墨化,精神蹟化的產物。古人說:“不依情,不能發筆”。

古老而獨特的中國書法藝術,尤其注重情感的表現,或憂、思、悲,或恐、喜、怒……也正是因為有“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情與理的撞擊,才使得書法藝術產生出燻人、攝人、勾人的魅力。下面給大家介紹書法史上最動情的七幅名帖,一起來了解它們背後的情感故事吧!

【一】懺悔之情

王獻之《奉對帖》

釋文: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姐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姐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王獻之《奉對帖》(圖片來源: 網絡)

王獻之《奉對帖》,行草書,書於東晉太元元年(376年),王獻之33歲時書,是其寫給前妻的信。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妹妹司馬道福最初嫁給桓溫之子桓濟,後來桓濟欲篡兵權失敗被貶,公主順勢與桓濟離婚。

公主一直暗戀獻之,離婚後就託簡文帝向獻之表達愛慕之意,獻之無法抗拒,但不想拋棄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的妻子郗道茂,就用艾草燒傷雙腳聲稱殘疾,不能娶公主。公主真心喜歡獻之,表態說什麼都不在乎,今生非他不嫁。

可憐的郗家女只好離開王家,不久便鬱鬱而終。獻之傷心愧疚,至重病將亡時,有人問他這輩子有何得失,獻之說到:“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王獻之的懺悔之意在《晉書》、《世說新語·德行》中都有記載。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唐寅《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圖片: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館藏)

【二】悲憤之情

顏真卿《祭侄文稿》

釋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

唐玄宗天寶14年(755年),安祿山起兵,河北24郡紛紛瓦解,僅顏真卿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縣西南),顏真卿守平原郡(今山東省陵縣)。顏杲卿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一時河北17郡響應。天寶15年(756年),安祿山圍攻常山,執顏季明,藉逼顏杲卿降。但顏杲卿不屈,大罵安祿山,顏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至洛陽,見安祿山。顏杲卿怒罵安祿山,被處死。顏氏一門三十餘口被害。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頭顱,揮淚寫下《祭侄文稿》一文。追敘了兄侄“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

【三】愛慕之情

杜牧《張好好詩並序》

釋文:張好好詩並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藉中。後一歲,公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藉中。後二年,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又二歲,餘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高閣倚天半,晴江連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暎長裾。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下無袖,一聲離鳳呼。繁弦迸關紐,塞管引圓蘆。眾音不能逐,嫋嫋穿雲衢。主公再三嘆,謂之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龍沙看秋浪,明月遊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以為疏。玉質隨月滿,豔態逐春舒。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小(此字點去)謝樓樹,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塵土,罇前且歡娛。飄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賢校理),諷賦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載以紫雲車。洞閒水聲遠,月高蟾影孤。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陽重相見,綽綽為當爐。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鬚。朋遊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門館慟哭後,水雲愁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偶。□□□襟淚,短章聊□□。(下殘)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杜牧《張好好詩並序》局部 (圖片: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是唐代詩人、書法家杜牧的僅存墨跡。

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曾經的才子佳人,自是無限美好,但終究落花流水空餘恨,此生互相別過。

此詩以濃筆重彩,追憶了張好好六年前光彩照人的美好一幕。當年風姿綽約的張好好,才不過幾年,竟已淪為賣酒東城的“當壚”之女。杜牧用精湛的詩歌語言,刻畫了張好好美麗動人的形象,再現了張好好升浮沉淪的悲劇生涯,抒發了詩人對這類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苦難女子的深切同情。全詩情緒飽滿,文辭清秀,堪稱佳作。

【四】惆悵之情

蘇軾《黃州寒食帖》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寒食帖》卷 (部分)

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五】敬仰之情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

此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秋,趙孟頫北上大都時,在運河舟中觀看孤獨和尚送給他的定武本《蘭亭》後,所書十三段跋語。原帖趙孟頫十三跋已燒殘,《蘭亭十三跋》真跡的全貌只能從《快雪堂法帖》的拓本上得見全貌了。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蘭亭十三跋》局部(圖片:北京故宮博物院)

【六】狂喜之情

米芾《珊瑚帖》

釋文: 收張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題。閻二物,樂老處元直取得。又收景溫《問禮圖》,亦六朝畫。珊瑚一枝。三枝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相家。當日蒙恩預名錶,愧無五色筆頭花。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米芾《珊瑚帖》(圖片: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僧繇:南朝畫家,以善畫佛道人物造像著稱,“天王”此類作品。 薛稷:初唐書法家。 景溫:即謝景溫,字師直,米芾同時人,傳見《宋史》卷二九五。《問禮圖》與珊瑚筆架都是他的藏品,“節相”則是他的官職——“權尚書出知州軍事”。名錶:宋代禮部郎中別稱“名錶郎官”,米芾曾任該職。

此帖是米芾與人談論收藏情況的一封書信。用筆縱逸迅疾,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充分表現了他放達的個性與深湛的功力。信中言及珊瑚筆架即隨手插圖一幅,可謂神來之筆,此也是米芾唯一的傳世畫跡。

【七】悲傷之情

王獻之《不謂帖》

釋文:獻之白:不謂鄱陽一門,艱故至此。追尋悲惋,益不自勝,奈何奈何。政坐視其滅盡,使人悲熟。賴子高在此,不爾,無可成。獻之。

王獻之悔恨、顏真卿悲憤…… 史上最動情的七幅書法背後的故事!

帖文大意為:想不到我家在鄱陽的一支競困頓到如此境地,追想起來,悲哀得使我無法承受。我是坐視其滅盡,這使我悲傷到了極點。賴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話,此函難成。

這是向對方訴說因其家門不幸所帶來的巨大悲傷。並非哀悼他人之喪亡。故用詞遣句極為悲慼,而且是反覆傾訴自己內心的哀慟。

書法把蘊藏在個人身心的思想情感,化做了一種有形有色、有節奏、有韻律、有神采、有藝術震撼力的結晶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