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论”,与“情动行言”的诗一样,书法艺术的重要作用就是抒发情感,换句话说,书法就是书家情感的笔墨化,精神迹化的产物。古人说:“不依情,不能发笔”。

古老而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尤其注重情感的表现,或忧、思、悲,或恐、喜、怒……也正是因为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情与理的撞击,才使得书法艺术产生出熏人、摄人、勾人的魅力。下面给大家介绍书法史上最动情的七幅名帖,一起来了解它们背后的情感故事吧!

【一】忏悔之情

王献之《奉对帖》

释文: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姐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姐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王献之《奉对帖》(图片来源: 网络)

王献之《奉对帖》,行草书,书于东晋太元元年(376年),王献之33岁时书,是其写给前妻的信。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妹妹司马道福最初嫁给桓温之子桓济,后来桓济欲篡兵权失败被贬,公主顺势与桓济离婚。

公主一直暗恋献之,离婚后就托简文帝向献之表达爱慕之意,献之无法抗拒,但不想抛弃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妻子郗道茂,就用艾草烧伤双脚声称残疾,不能娶公主。公主真心喜欢献之,表态说什么都不在乎,今生非他不嫁。

可怜的郗家女只好离开王家,不久便郁郁而终。献之伤心愧疚,至重病将亡时,有人问他这辈子有何得失,献之说到:“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王献之的忏悔之意在《晋书》、《世说新语·德行》中都有记载。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图片: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馆藏)

【二】悲愤之情

颜真卿《祭侄文稿》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起兵,河北24郡纷纷瓦解,仅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县西南),颜真卿守平原郡(今山东省陵县)。颜杲卿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一时河北17郡响应。天宝15年(756年),安禄山围攻常山,执颜季明,藉逼颜杲卿降。但颜杲卿不屈,大骂安禄山,颜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至洛阳,见安禄山。颜杲卿怒骂安禄山,被处死。颜氏一门三十余口被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头颅,挥泪写下《祭侄文稿》一文。追叙了兄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三】爱慕之情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

释文:张好好诗并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连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暎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下无袖,一声离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小(此字点去)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罇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贤校理),讽赋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载以紫云车。洞闲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阳重相见,绰绰为当炉。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偶。□□□襟泪,短章聊□□。(下残)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局部 (图片: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

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曾经的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但终究落花流水空余恨,此生互相别过。

此诗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光彩照人的美好一幕。当年风姿绰约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杜牧用精湛的诗歌语言,刻画了张好好美丽动人的形象,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全诗情绪饱满,文辞清秀,堪称佳作。

【四】惆怅之情

苏轼《黄州寒食帖》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寒食帖》卷 (部分)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五】敬仰之情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此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秋,赵孟頫北上大都时,在运河舟中观看孤独和尚送给他的定武本《兰亭》后,所书十三段跋语。原帖赵孟頫十三跋已烧残,《兰亭十三跋》真迹的全貌只能从《快雪堂法帖》的拓本上得见全貌了。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兰亭十三跋》局部(图片:北京故宫博物院)

【六】狂喜之情

米芾《珊瑚帖》

释文: 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米芾《珊瑚帖》(图片: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僧繇:南朝画家,以善画佛道人物造像著称,“天王”此类作品。 薛稷:初唐书法家。 景温:即谢景温,字师直,米芾同时人,传见《宋史》卷二九五。《问礼图》与珊瑚笔架都是他的藏品,“节相”则是他的官职——“权尚书出知州军事”。名表:宋代礼部郎中别称“名表郎官”,米芾曾任该职。

此帖是米芾与人谈论收藏情况的一封书信。用笔纵逸迅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充分表现了他放达的个性与深湛的功力。信中言及珊瑚笔架即随手插图一幅,可谓神来之笔,此也是米芾唯一的传世画迹。

【七】悲伤之情

王献之《不谓帖》

释文:献之白:不谓鄱阳一门,艰故至此。追寻悲惋,益不自胜,奈何奈何。政坐视其灭尽,使人悲熟。赖子高在此,不尔,无可成。献之。

王献之悔恨、颜真卿悲愤…… 史上最动情的七幅书法背后的故事!

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竞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

这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

书法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情感,化做了一种有形有色、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艺术震撼力的结晶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