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二十年前的火把节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转眼又快到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了,看着古城里拥挤的人潮,我很怀念二十年前。 那年,钱包可能不是很满,可是人情味很满。

火把节那种欢乐的氛围渲染着邻里乡亲每一个人,感觉牵手打跳的瞬间,没有两家人之分,在这古城里的,都是一家人。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此时,您家里的火把,准备好了吗?抑或是您根本就没有准备火把,因为已经没有了那种心境?又或者,您正在感叹如今的火把节没有了原先那种味儿?

是的,这些年的古城,为了安全,已经看不到一把火把;在纳西居民区,常常一条街巷,点火把的也只是稀稀落落几家……再难重现当年古城里、乡野间,家家户户门前点燃火把,将整个丽江坝子点得亮如白昼的盛况。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虽然年龄已快三十,然而,每到火把节,我仍然像个孩子般满心充满期待,期待着丽江的每条街巷,都能点起火把,街坊邻里能像当年那样,围坐着火把,嗑着瓜子、唠着家常,孩子们围着火把嬉笑玩闹……然而,每次到最后,却总是失望。失望过后,二十年前丽江古城火把节的那一幕幕,便如潮水般涌来,挥之不去。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火把节,对纳西族同样盛大

二十多年前,我家住在丽江大研古城新华街。那时的古城,小巷幽幽,民风淳淳,有那清亮透彻的玉河水,有被马蹄磨得锃亮的五花石板路。那时的古城,里面住的,基本都是纳西族,几乎没什么游客,走到哪里,都是熟悉的面孔,如果哪天有陌生的面孔出现,那一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惊起一阵阵涟漪。那样的古城,平淡却宁静。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外界总以为火把节是彝族的专有节日,殊不知这也是纳西族的又一盛大节日。每年的火把节,如同一股巨浪,总能让平静的古城掀起一股狂潮——欢乐与激情的狂潮。因此,狂欢三天的火把节,是孩子们心里最期待也最盛大的节日。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纳西族火把节的由来,大概的意思是: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纳西汉子将年纪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感到奇怪,细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好好照料侄子。天将被这样的美德感动,想着这里的人心地如此善良,不忍加害他们,便将天神要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看到熊熊大火,以为人们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三天定为火把节。

长大后,我翻阅资料,上网查阅,看到上面记载的纳西族火把节由来与爷爷讲述的大体相同,只是此时,爷爷早已作古。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扎火把的乐趣

现在的丽江人,很少有人扎火把,大多都是从市场买来扎好的火把,这的确方便了不少,但也缺少了扎火把时的那一份欢乐。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二十年前,纳西人很早就会将比较长、直且易燃的木材储备起来,到火把节前一天,便将这些木材拿出来扎火把。扎火把可是爸爸的拿手绝活,而且扎火把也挺有讲究的。将储备好的木材劈成一节节后,爸爸便拿来粗细适中的铁丝开始扎,下面扎的是劈得较粗的,因为这样火把才站得稳。越往上木材便越细,扎到顶端,为了让火把易燃,中间都会插上几根明子。爸爸扎火把的时候,我和哥哥便在旁边打下手,一会儿帮爸爸拿木材,一会儿又帮着拿铁丝,想着很快就可以点火把了,那心里,美美的。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火把还要比高、比美

那时纳西人扎火把,还喜欢攀比,看谁家扎的高,等到家家户户的火把扎起来了,我们这些小孩,便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街串巷去参观各家的火把。记得有一年新华街下段的一户人家,火把扎得有三米多高,当我们仰视着那如擎天大树般的火把,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女孩子最爱做的事,便是装饰火把。那时给火把做装饰的花没有卖的,都是三五成群到田间野地里采摘。大丽花、向日葵、不知名的野花,只要漂亮,都要摘来,回到家里,搭配着松枝、竹叶,一股脑儿将火把装饰得花里胡哨,色彩越丰富鲜艳感觉越美。另外,纳西族还讲究在火把上用线栓着海棠果、花红等个头较小的果子,等火把燃起来后,果子掉下来,小孩子们便抢着去捡食这些果子,谁捡的多谁越厉害。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燃烧吧,火把!

吃过晚饭,家家户户都将火把摆放到了家门口,很多人家甚至威猛到家里有几个小孩便扎几把火把。我家里两个孩子,所以爸爸几乎每年都要扎两把火把。大人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高矮顺序排列。天一擦黑,小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大人赶紧点上火把,等自家的火把燃起来了,欢呼声也应声而起。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火把点起来后,大人们拿出小板凳摆放在门口,拿出瓜子水果,街坊邻居便开始嗑瓜子唠家常,妈妈辈的妇女会跳起欢乐的阿里里,小孩子则围着火把转圈圈,时不时嬉笑打闹,伴随着火把燃烧的噼里啪啦声,处处一片欢声笑语。夜幕降临了,古城里却依然亮如白昼。等到自家的火把完全燃起来后,大人小孩便相携着去参观火把,从先锋街到新华街到四方街再到五一街,每一条街巷,都是如此光亮、如此热闹,我心中的幸福,也是满满的。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那个时候,除了火把,古城的小孩子还非常喜欢自制一种火炬。依稀记得火炬似乎是用一些碎布包在棍子的头上,碎布则是在柴油或废机油里浸泡过的,很容易燃烧,这种火炬,是古城男孩子们的最爱。等天完全黑下来,男孩子们便邀约点着火炬,奔赴狮子山,绕着狮子山跑,从古城里往狮子山看,会看到一簇簇忽明忽暗的火,那正是火炬的火。印象里,哥哥特别喜欢玩火炬,每次从狮子山跑一圈下来,一张脸和全身的衣服都被柴油熏黑了,那样子,滑稽极了。我则特别爱干净,虽然也很向往挥舞着火炬在山上疯跑的感觉,却一想到瞬间变黑的脸,便始终没有勇气。只是有一年,终于忍不住,跟在火炬手后面跑到了狮子山,从山头往下一眺,那熊熊燃烧着的古城,如此明亮、如此震撼,那一瞬,永远的定格在了心灵深处。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难忘噼里啪啦叶、布布细林

只要不下雨,火把节三天,一到夜间,家家户户门前的火把都不会灭。到第三天,已连点两天的火把已经比较矮了,此时,小孩便喜欢往火把里抛洒一种被称之为“噼里啪啦叶”的树叶。顾名思义,那个树叶丢入火把中,会噼里啪啦作响。但时至今日,我都不知道这种叶子究竟是什么树的树叶。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等火把燃烧到一米多高的时候,小孩子们比跳火把的精彩节目便开始了。从儿童到少年,都摩拳擦掌排成一排,起跑、跨越……一个个开跳。待火把燃烧到散架了,大人们便将仍在燃烧的木材摞成一堆篝火,纳西话将之称为“布布细林”,小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开始跳这个“布布细林”……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待到夜深,“布布细林”全部熄灭,为安全起见,大人便拎一桶玉河水,泼洒在灰烬上,直到确定灰烬已全部熄灭,便开始打扫。而随着烟火的散去,小孩子们才意犹未尽地回去睡觉。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终于落下帷幕。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岁月生命中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火把节那有光的镜头,记录了丽江古城的流金岁月。那个时候,很少有电视,人们的物质生活没有现在丰富,每家每户都在为生活奔忙,然而,火把节的童年记忆却是如此深刻,难以抹去。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今年火把节,古城有看头

二十多年后的丽江,城市在发展,如同每个城市,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已很难再找寻到童年的那一幕幕记忆场景。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从很多年前开始,为安全起见,古城里规定不能再点燃火把,顶多就是在四方街点燃篝火。此时的古城,已难再现当年火把节时的盛景。对此,难免唏嘘,却也情有可原。的确,火,对于以土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古城,无异于是最大的隐患,稍一不慎,有可能付之一炬。但“火把节见不到一把火把,这还像古城吗”这样充满了遗憾的声音会时不时传来。

让人欣喜的是,去年开始,大研古城文林村开始办纳西火把节系列活动,今年也不例外,火把节,文林村的火把将点燃,东巴祈福等纳西传统民族活动也将开展……尽管只是在一个街区举行,但这,也是丽江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态度。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最美的城市,才是我们的幸福家园?如何留住我们的根?保住自己的文脉?这些是在城市建设中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少积淀着民族辉煌文化成就的古城和古建筑,就在一片喧嚣与浮躁中倏忽湮灭了。等人们于熙熙攘攘中回过神来时,一切过往遗迹早已恍若梦幻,再难寻觅。幸运的是,丽江古城,还保有完整的古城原貌,一墙一柱,一椽一檩,一砖一瓦,一雕一刻,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皆在默默讲述着它以往的故事。而古城文林村首届纳西火把节系列活动,无疑也是重拾古城传统文化的一次实实在在的举措,此举,无疑为古城注入了一股鲜活。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二十年前的记忆在现实中,已难再续。惟愿,这片生养自己的亲缘厚土,在历史进程中,仍能保有那涓涓文脉,让今人与后世,依然能够感受到。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虽古城已不同二十年前,但火把的光点和暖意能融化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所以今年的火把节请与我一起,在古城相聚,每一个星星点点的火把都是一句问候。

难以忘却的画面!二十年前丽江火把节……

二十年前那份纯粹就留存在心底,偶尔在无人的石板路上一走,余味犹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