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 旅行| 生活 | 美学| 视觉 |

屠格涅夫

“人应当好好地安排生活,

使每一刻的时光都有意义。”

扭曲,缠绕

有时又还原,再次连接

丝丝缕缕

跨越时间,流转千年万年。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时间,是透明的

前世

今生

来世

遍地流淌 . . .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时光被岁月用旧,翻新

重重叠叠,

黑与白的传说在茶马古道上雕刻。

年华已逝,唯留余香

掌纹上失踪的故事在云下传唱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丝丝缕缕,

游走千年的风骨

披星戴月,

用温暖而柔美的手指点化

挑绣灵魂,

温习盛开的生命,

遗忘了的一片片心血,

哪一些才配被后人牢记

从天边的云到湖面的涟漪

在千万经纬线中,

包容生命的宽度

一双手,一根针,一丝线

便是千年万年 . . .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黑白意向,寂静成诗

黑与白,是服饰搭配永不落伍的经典。

聪慧的纳西族女子用黑线挑经显纬,在纳西族女子背后的两条“优轭货”上(羊皮披肩上用白布制成的背带),整齐地绣上了漂亮的图案。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纳西族传统服饰,是生活文化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服饰与刺绣内涵丰富,记录着纳西族的生产、生活和对人生的美好寓意。无论是嫁衣还是日常穿戴,都亲自捻针刺绣。鲜艳的色彩配以黑底或白底,以示端庄。

羊皮披肩上的刺绣最为讲究,青年女子求鲜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求素雅。羊皮背带则严格使用手工织成的白棉布,用黑线排列出各种图案,花草、鸟兽、人形、几何图案最为常见,具体的有灯笼花、酥油灯、鹰眼、莲花、望不断、蝴蝶等,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整体色彩单纯简约,风格朴质潇洒,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纳西族服饰

古朴的纳西族传统服饰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游牧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遗世孤品。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中老年女性的服饰则多采用青、黑等色调的面料,显得庄重素雅。因为清代改土归流,加之受汉文化影响,纳西男子多穿长衫马褂,或对襟布衣外披羊皮褂或麂皮褂,穿布裤、布鞋,走马帮的着长筒藏靴。

“肩挑日月”、“背带七星”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她们的传统服饰也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

羊皮披肩一般用整块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上方是一块肩宽般的梭织黑色布料,下面再缀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三层垒叠的绣盘通常用青白黑五色线绣成,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艳丽的色彩点缀更显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神话传说

关于纳西族的羊皮披肩,在民间和学术界有着多种考证和解释,关于它的神话传说也有很多:

相传在很久以前,纳西族的人们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过着宁静的生活。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它让人间没有黑夜,大地处处焦黄。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她用鸟的羽毛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英姑到了东海边,遇上龙三太子,两人一见钟情。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可恶的旱魔施展计谋,使龙三太子陷入深潭,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终因气衰力竭,倒在了地上。

从此,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丽江)。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呼叫着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为了纪念英姑,纳西族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征勤劳勇敢,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还有一种这样的说法:

美利东阿晋善神,要赐予世间的生灵智慧水,因乌鸦传错了话,智慧水被人喝光了。结果,等待分享智慧水的百鸟和千兽见此情景,扑过去把人身上的毛拔光了,当人们忍受着生灵的攻击时,青蛙却悄悄地舔干碗底残留的智慧水,灵机一动,装出慌张的神态,指着河水说:智慧水不是被人喝光了,是倒进河水里去了。说完,青蛙就装着去喝水的样子,跳进河水里,引开了鸟兽,搭救了人类。

人们为了感激青蛙的搭救之恩,就把羊皮披肩剪裁成蛙身状,以此寄托对蛙的崇敬之情,代代相传,成为今天纳西族富有独特审美情趣和具有丰富文化内容的一种服饰。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是纳西族服饰风格急变的主要原因、宗教文化是丽江少数民族服饰标识选择的重要依据, 东巴教崇尚黑白两色, 山地 、湖畔 、坝区的纳西族对青 、蓝 、紫色又各有偏好 。纳西族与汉 、藏 、彝 、白、傈僳等民族长期杂居, 文化观念上提倡兼容开放,善于 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服饰和刺绣上也呈现 出互相模仿的情况 。社会沿革和历史变迁致使丽江乃至散布藏 、川 、滇的中甸 、维 西 、永胜 、盐边 、盐源 、木里和芒康等县的纳西族服饰刺绣有着极其迥异的风格和特征 。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服饰一旦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便可能在社会政治变革时成为“革命”的对象,因而使服饰风格短期内发生急变。

对纳西族来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的“改土归流”是一次触动较深的变革,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服饰文化领域。当时的流官知府以“否定一切”的过激行为。对纳西社会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以夏变夷”的变革,强制性地改变原来的“短衣上袖”,加长了短衣的后摆,变为“前短后长”的宽大袄子;又将长裙一破为二,只保留了一片披肩和围腰。这种服饰除了便于劳动以外,已经散失了原来裙装的飘逸之感。

而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环境较为封闭,未受冲击,至今保留了“短衣长裙”的古风。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玉龙雪山下暖暖的阳光里,女子背靠天堂落下的美景,一手捻针,一手执布,专注地把细细的丝线变成生活的美好向往,画面满溢着对幸福的渴望。多少年来,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就这样在纳西族姑娘的指尖上传承。

如今,除了纳西族姑娘,也有不少外乡的女子想拥有一副这里的飘带或一套嫁衣,这黑与白的方寸之地因远道而来的客人炫目,也终不负所望的向世人展现出了它的魅力...

手绣丽江|黑与白的时间痕迹

一针一缘 一线一念

欢颜相顾 春酒相酌

黑兮白兮 星月皎皎

清兮浊兮 无阻芳华

青石老去 跫音不响

古道流香 风骨独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