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 旅行| 生活 | 美學| 視覺 |

屠格涅夫

“人應當好好地安排生活,

使每一刻的時光都有意義。”

扭曲,纏繞

有時又還原,再次連接

絲絲縷縷

跨越時間,流轉千年萬年。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時間,是透明的

前世

今生

來世

遍地流淌 . . .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時光被歲月用舊,翻新

重重疊疊,

黑與白的傳說在茶馬古道上雕刻。

年華已逝,唯留餘香

掌紋上失蹤的故事在雲下傳唱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絲絲縷縷,

遊走千年的風骨

披星戴月,

用溫暖而柔美的手指點化

挑繡靈魂,

溫習盛開的生命,

遺忘了的一片片心血,

哪一些才配被後人牢記

從天邊的雲到湖面的漣漪

在千萬經緯線中,

包容生命的寬度

一雙手,一根針,一絲線

便是千年萬年 . . .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黑白意向,寂靜成詩

黑與白,是服飾搭配永不落伍的經典。

聰慧的納西族女子用黑線挑經顯緯,在納西族女子背後的兩條“優軛貨”上(羊皮披肩上用白布製成的揹帶),整齊地繡上了漂亮的圖案。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納西族傳統服飾,是生活文化極具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服飾與刺繡內涵豐富,記錄著納西族的生產、生活和對人生的美好寓意。無論是嫁衣還是日常穿戴,都親自捻針刺繡。鮮豔的色彩配以黑底或白底,以示端莊。

羊皮披肩上的刺繡最為講究,青年女子求鮮豔,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求素雅。羊皮揹帶則嚴格使用手工織成的白棉布,用黑線排列出各種圖案,花草、鳥獸、人形、幾何圖案最為常見,具體的有燈籠花、酥油燈、鷹眼、蓮花、望不斷、蝴蝶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整體色彩單純簡約,風格樸質瀟灑,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納西族服飾

古樸的納西族傳統服飾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源於遊牧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遺世孤品。青年女性的服飾色彩多偏重於明快、豔麗的色調,中老年女性的服飾則多采用青、黑等色調的面料,顯得莊重素雅。因為清代改土歸流,加之受漢文化影響,納西男子多穿長衫馬褂,或對襟布衣外披羊皮褂或麂皮褂,穿布褲、布鞋,走馬幫的著長筒藏靴。

“肩挑日月”、“揹帶七星”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也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製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

羊皮披肩一般用整塊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釐米寬的黑邊,上方是一塊肩寬般的梭織黑色布料,下面再綴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三層壘疊的繡盤通常用青白黑五色線繡成,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豔麗的色彩點綴更顯內心對生活的熱愛。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神話傳說

關於納西族的羊皮披肩,在民間和學術界有著多種考證和解釋,關於它的神話傳說也有很多:

相傳在很久以前,納西族的人們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過著寧靜的生活。不料有一年,出現了一個兇狠的旱魔,它讓人間沒有黑夜,大地處處焦黃。有個叫英姑的納西族姑娘,立志要到東海請龍王。她用鳥的羽毛織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頂陽衫”,披在背上向東方奔去。英姑到了東海邊,遇上龍三太子,兩人一見鍾情。龍王派龍三太子陪她回家鄉解除旱情。可惡的旱魔施展計謀,使龍三太子陷入深潭,讓大象和獅子把守潭口,可憐的英姑與旱魔一連搏鬥了九天,終因氣衰力竭,倒在了地上。

從此,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麗江)。龍三太子拼死衝出深潭,呼叫著撲向英姑倒下的地方,變成縱橫麗江壩子的泉水。為了紀念英姑,納西族依照英姑的頂陽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徵勤勞勇敢,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還有一種這樣的說法:

美利東阿晉善神,要賜予世間的生靈智慧水,因烏鴉傳錯了話,智慧水被人喝光了。結果,等待分享智慧水的百鳥和千獸見此情景,撲過去把人身上的毛拔光了,當人們忍受著生靈的攻擊時,青蛙卻悄悄地舔幹碗底殘留的智慧水,靈機一動,裝出慌張的神態,指著河水說:智慧水不是被人喝光了,是倒進河水裡去了。說完,青蛙就裝著去喝水的樣子,跳進河水裡,引開了鳥獸,搭救了人類。

人們為了感激青蛙的搭救之恩,就把羊皮披肩剪裁成蛙身狀,以此寄託對蛙的崇敬之情,代代相傳,成為今天納西族富有獨特審美情趣和具有豐富文化內容的一種服飾。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社會變革

社會變革是納西族服飾風格急變的主要原因、宗教文化是麗江少數民族服飾標識選擇的重要依據, 東巴教崇尚黑白兩色, 山地 、湖畔 、壩區的納西族對青 、藍 、紫色又各有偏好 。納西族與漢 、藏 、彝 、白、傈僳等民族長期雜居, 文化觀念上提倡兼容開放,善於 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在服飾和刺繡上也呈現 出互相模仿的情況 。社會沿革和歷史變遷致使麗江乃至散佈藏 、川 、滇的中甸 、維 西 、永勝 、鹽邊 、鹽源 、木裡和芒康等縣的納西族服飾刺繡有著極其迥異的風格和特徵 。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服飾一旦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便可能在社會政治變革時成為“革命”的對象,因而使服飾風格短期內發生急變。

對納西族來說,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的“改土歸流”是一次觸動較深的變革,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服飾文化領域。當時的流官知府以“否定一切”的過激行為。對納西社會上層建築領域進行了“以夏變夷”的變革,強制性地改變原來的“短衣上袖”,加長了短衣的後襬,變為“前短後長”的寬大襖子;又將長裙一破為二,只保留了一片披肩和圍腰。這種服飾除了便於勞動以外,已經散失了原來裙裝的飄逸之感。

而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遠離當時的政治中心,環境較為封閉,未受衝擊,至今保留了“短衣長裙”的古風。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玉龍雪山下暖暖的陽光裡,女子背靠天堂落下的美景,一手捻針,一手執布,專注地把細細的絲線變成生活的美好向往,畫面滿溢著對幸福的渴望。多少年來,古老的納西族文化就這樣在納西族姑娘的指尖上傳承。

如今,除了納西族姑娘,也有不少外鄉的女子想擁有一副這裡的飄帶或一套嫁衣,這黑與白的方寸之地因遠道而來的客人炫目,也終不負所望的向世人展現出了它的魅力...

手繡麗江|黑與白的時間痕跡

一針一緣 一線一念

歡顏相顧 春酒相酌

黑兮白兮 星月皎皎

清兮濁兮 無阻芳華

青石老去 跫音不響

古道流香 風骨獨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