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资金空转” 助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要求,以“畅通无阻”促“良性循环”,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经济日报 2019-02-01)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者需要良性循环。当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向改革要动力。对此,金融业要从资源供给的角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过去几年间,我国经济“阵痛”时有发作。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脱实向虚”不仅造成实体经济“贫血”,更让金融业本身聚积了风险。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保持稳健,实施“定向宽松”,将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多方合力,精准发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使“宽货币”真正转为“宽信用”。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需要在供给侧存在短缺的行业上“保”和“进”,发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以及消费市场。农村市场和消费市场尚属“蓝海”,有待开发,由他们构成的广阔国内市场,正是我国经济潜力与韧性的来源。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也要在供给过剩的企业行业上有所取舍,实现“压”和“退”,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新作为,金融机构须竭尽全力,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打通梗阻,突出实现“三个良性循环”。要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则和做法,加快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良性循环;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良性循环;要治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乱象。要激活国民经济循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升级过程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中国经济一定能够更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魏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