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香港TVB計劃開始第二輪金庸劇的翻拍,但由於八十年代拍攝的一系列金庸劇過於經典,無線高層考慮到如果再次翻拍金庸劇,能不能讓觀眾買賬,收視率能不能有保障,鑑於此,TVB在正式翻拍金庸劇之前,先從金庸小說中挑選了幾個人物擴展故事改編成電視劇,以考察觀眾們對翻拍金庸劇的反映。

從1990年到1994年,TVB先後拍攝了《劍魔獨孤求敗》、《中神通王重陽》、《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射鵰英雄傳之南帝北丐》、《金毛獅王》等,在這幾部金庸劇前傳或番外篇中,最經典評價最高的當屬《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1993年4月,TVB製作的20集古裝武俠劇《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播出,該劇由潘嘉德監製,李仁港執導,姜大衛、梁佩玲、張智霖、關寶慧、羅樂林、劉江、王偉、廖啟智等主演。此劇曾獲得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金獎。

該劇講述的是馮蘅(梁佩玲飾)乃金國薩滿教之聖女,因教中法器與九陰真經有關,遂被捲入武林爭奪之漩渦中。危機中被東邪黃藥師(姜大衛飾)所救,二人互相欣賞,情根深種。華山論劍後,九陰真經之爭似已平息,奈何黃藥師為救馮蘅身中劇毒,馮蘅唯有向周伯通(廖啟智飾)騙取九陰真經,供黃藥師療毒。豈料西毒歐陽鋒(羅樂林飾)聞風而至,掀起了連番惡鬥。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在這版《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中,姜大衛飾演了黃藥師。從形象上來說,姜大衛沒有金庸小說中的形相清癯,身材高瘦,風姿雋爽,蕭疏軒舉,湛然若神,也沒有曾江版黃藥師的邪氣和霸氣。姜大衛飾演的黃藥師,更多的是一份內斂,一份孤寂,以及滿腔的痴情。雖然沒有俊朗帥氣,卻讓觀眾體會到了他刻畫得東邪的豐富內心,觀眾的評價也不錯。因此從氣質上來說姜大衛版黃藥師被認為是最傳神的。

年少的狂,中年的傲,老年的斂,這種氣質是姜大衛最吸引我的地方。他的氣質真是不能用一兩個字就能概括出來的,那是糅雜了許多東西所煥發出來的。熟悉姜大衛的都知道,他的笑容是非常迷人的,笑中帶著邪氣,很是好看,據說當年拍戲的時候導演經常限制姜大衛的笑,畢竟作為黃藥師不能常常以笑示人。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姜大衛演黃藥師的時候已經46歲了,說實話,已經有點中年發福,確實不是最合適的年紀、最好的年華。監製最終選擇他,我以為除了他當時剛剛過檔TVB之類的利益考慮,絕對有不能放棄他的理由——比如說,他是最能演好黃藥師的人。

他一臉從容地對馮蘅說(狡黠的微笑幾乎輕不可見):“我不會輕易為女人出手的,你真要我出手的話,你就要跟我一生一世。”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馮蘅要和他劃清界限,兩人言辭激烈咄咄逼人,如此混亂中,他都能一臉凝重:“這個世上除了我,沒有人對你更好。”

鏡頭裡,兩個人的眼神戲實在是動人,想說但沒有說出來的話明明白白一覽無遺——就像張藝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梁佩玲的馮蘅明明是養在深宮不諳世事的女子,竟然如此溫婉動人、智慧穩重、情深似海。

初見梁佩玲,是在1996年呂頌賢版的《笑傲江湖》,她飾演了集美麗聰慧、武藝才情於一身的“聖姑”任盈盈,時而善良寬容,時而又果斷狠辣,很具有聖姑的強大氣場。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但有網友評論說梁佩玲長得不好看,她的任盈盈無論是髮型還是服飾,都比較顯老氣,再擦個顏色較深的口紅.......完美的展現梁佩玲臉型的所有缺點。但小編覺得梁佩玲本人顏值並不低,她的任盈盈完全是被造型師+化妝師坑了!!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其實梁佩玲在其他一些劇集中的扮相還是蠻有靈氣的,絕對跟醜搭不上邊。比如《邊城浪子》裡的馬芳玲,敢愛敢恨,刁蠻任性,都被她拿捏得很到位,而《九陰真經》裡的馮蘅,更可以說是溫柔了時光,驚豔了歲月。包括後來跟周慧敏這種大美人主演的《刀馬旦》,梁佩玲明眸皓齒巧笑倩兮,在氣質上也絲毫不輸周玉女。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到頭這一生,難逃那一日,急急流年,滔滔細水——這是梅若華(梅超風)和陳玄生(陳玄風)在面臨生死之時唱的歌。雖然不喜歡這個陳玄生,但是衝著張智霖還是要說一說。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關寶慧和張智霖,多奇怪的組合。穆念慈和郭靖原來還有這麼一次合作。看著這麼帥的陳玄生,想到他之後的結局,真是讓人很唏噓。不過這角色也迂腐了點,如果不是我們的萬年帥哥張智霖,我估計會討厭這個角色。

在眾多的武俠電視劇中,《九陰真經》其實是一部異類作品,明明是金庸作品演化出來的原創劇,卻充滿了古龍跟王家衛的味道。劇中對白很少,大部分時候靠演員的演技來支撐起劇情。梁佩玲跟姜大衛很多對手戲都靠演技,那一對望,什麼話都不用說了。而一些武打部分,都是靠給大家一種意境去想象,很少拍出實打動作。不禁想起古龍喜歡說的“這不是一把刀,這是一種精神”,完全是古龍的風格。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九陰真經》借了《射鵰英雄傳》的殼,講的卻是一個非常古龍的人物。故事的主線是《射鵰》中馮衡和黃藥師那段語焉不詳卻又至死不渝的愛情。傳說中至高無上的武林秘籍《九陰真經》,在這段故事裡,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分量。

對於這部《九陰真經》劇而言,把握得最好的,恰恰是人的情感:愛情,慾望,深入骨髓的,無奈與孤獨。所以,它的基調才那麼灰白,基調才那麼蒼涼,氣氛才那麼沉重。

宛如一幅徐徐打開的水墨長卷,蒼白凝重的線條,掩蓋不住暗流湧動的人心與情慾糾結。不斷落下的雪,茫茫的滿天大霧,隱隱透著一脈歸家的燈光,似隱若現,最終終於是“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所以我們明明已經知道了一切——知道了馮衡一定會早死,黃藥師會孤獨此生,心如死灰;知道陳玄生和梅若華會淪為銅鐵二屍,不得善終——還是一樣會被在這命運漩渦之中的掙扎所感動。即便最終結局早已註定,不管你有多強,都逃不開躲不掉,但,若能真正的活過,愛過,來過,就算是蹉跎在漫天風雪中,成了永遠的不歸者,內心,也不會有所畏懼吧?

身不由己的,又何止江湖而已。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片頭黑白的剪影,獨自佇立在雪中的黃藥師,獨自喝酒的黃藥師,用酒祭劍的黃藥師……神情是那麼的孤傲,那麼的俾睨。彷彿漫天的風雪不斷落下,卻半點也落不到他的身上。這種詩性、古意而又浪漫的鏡頭語言,確實深得魏晉風流的古龍韻味。

在金庸筆下,在金庸改編的所有影視劇中,黃藥師都是一個高冷乖戾的人,雖然也寫了他的深情,但給人的感覺,多半還是古怪“邪性”又自戀的傢伙吧。精通琴棋書畫奇門遁甲醫卜星相,自帶無數外掛,行事極其偏激,養的出黃蓉這樣古靈精怪的女兒。甚至被人認為是表演性人格,耍酷裝帥。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在金庸筆下,我們看到了黃藥師的皮相,看到了他的“肉”,卻不明白他究竟想要什麼,真正堅持什麼,又是如何成了這樣孤絕冷傲,自負偏執的性情。只有《九陰真經》這部劇,給了黃藥師“骨”——

美女、烈酒、快刀、情義和背叛情義,永遠在愛恨恩義中糾纏。想要脫離羈絆卻永遠逃不脫羈絆。

只有在這部劇中,姜大衛和編劇、導演、甚至配樂,共同賦予了黃藥師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的“邪”,他的“冷”,他的溫柔,他的肆意,他的血性,他的堅持,才不似金庸筆下那麼神神叨叨,完美得不真實又惹人非議……沒有權力、名望、地位、天下第一,沒有家國大義的江湖,才能讓人活出全部真正的自我。看似任性,實則無法逃避,看似瀟灑,實則無法負荷。

就像開始的時候,黃藥師孤身一人。

結束的時候,他所有的也只是他懷裡的小黃蓉。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曾有的春光明媚,隨著馮蘅的死去而告終。 正如白茫茫白雪之中,一身黑衣的黃藥師劍尖的那朵桃花。

就像所有的生機都會慢慢失去,最後一切都埋葬在雪中,在雨裡。

《九陰真經》這部武俠劇,從立意上來說已是TVB武俠劇的高峰,礙於成本和視野,無法展現大格局的香港武俠劇,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寫人上。或許,它將永遠無法和大製作的當代仙俠劇比場景,比造型,比特效……但,好的作品和製作經費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在低廉甚至流水線生產的影視劇中,真正能決定它品質的,是用心。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後來,這部《九陰真經》的導演李仁港,也和很多香港導演一樣,選擇了北上拍片,在資金遠遠充裕過當時的情況下,拍了《錦衣衛》、《天將雄師》、《鴻門宴傳奇》和《見龍卸甲》、《盜墓筆記》,一部賽一部的差,豆瓣均分還不到6分。反而是這部《九陰真經》,成了無數80後心中武俠劇的經典,豆瓣評分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高的(8.6分),甚至高過他自己的港片經典《星月童話》和《我愛你》,也高過同為經典的《九月鷹飛》。

不知道是李仁港本身格局小,有了錢就不知道怎麼拍片了,還是南橘北枳,亦或者武俠片的的沒落是大勢所趨,總之,李仁港,再也不是《九陰真經》時那個靈氣逼人的李仁港了。

時代變了還是人變了?再看到一部如《九陰真經》般的經典武俠劇,就那麼難嗎?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這部電視劇整體色調屬於武俠影視劇少有的陰冷蕭瑟:大雨、飛雪、寒夜、殘陽、冷月、劍光、血滴、落花……加上格外素雅簡樸的造型,再配上悽絕哀婉的配樂,深深的寂寞滄桑之感便撲面而來了。

《九陰真經》這部劇大部分配樂都是西方長笛大師詹姆斯創作的,出自他的《The Enchanted Forest-Melodies of Japan》。 《碧海潮聲曲》則原名叫做《Nakasendo》,中間還大量應用了三絃等日本樂器,香港導演的日本情結還真強。後來95版《神鵰俠侶》裡的經典配樂《英雄的黎明》也是日本著名音樂人橫山菁兒的作品。

因為是《射鵰》前傳,金庸原著情節著墨不多,全靠編劇添油加醋。可以看出編劇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一集裡就有四處地方,讓不同的人吟誦古詩。“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鬥。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諸葛亮的《梁父吟》,多麼冷門的小詩啊,劇裡是鐵掌幫幫主唸的,瞧人家以前的幫主,多有文化啊。聽到這樣的臺詞,會有一種心中湧滿層雲的感覺吧。


TVB歷年武俠劇|1993版《九陰真經》原創武俠劇的巔峰之作


相較而言,如今劇集的粗製濫造,和場景越搞越大,錢越砸越多之間造成的反比,將令觀眾越來越失去想象力。當年的武俠劇,僅憑那樣簡易的場景就能讓人心生美感,多是藉助一種情懷的塑造和想象的引導。這令我不由得想起了舊時的戲曲。中國人講求寫意,傳統京劇僅需要一桌一椅就可以表演,若要表現在水上划船,只需人物幾個仰合的動作,就令人感覺滿眼水波。這,沒有觀眾想象力的參與,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現在,影視作品的場景越來越逼真,而觀眾的頭腦被爛俗而累贅的臺詞塞滿,根本無暇供給想象馳騁。於是乎,觀眾成了應聲倒地的靶子,反而嫌傳統的戲曲單調乏味,這真不知道是誰的悲哀。因此,我認為我的懷舊是有道理的,當慣了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我是多麼懷念兒時看著攝影棚裡拍成的武俠劇,心靈卻在天馬行空的天真童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