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都是被逼的,文明行為真是自覺的嗎?

對於什麼是文明?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很難說清楚。我覺得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最好。大家都知道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事,通過觀察文明城市創建,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文明行為是可以被逼出來的,而且有的人一旦行成某種行為,他就會習慣,下次就懶得改變,也會按照習慣來做事。所以文明行為就是一種好習慣的養成,是可以通過引導和強制形成的。

文明都是被逼的,文明行為真是自覺的嗎?

我舉個例子,你在路邊亂停車,於是交警來開罰單,經過幾次之後,你就會行成一種意識,不能亂停,否則交警開罰單,你就會有損失,你不想被罰款,經過很多次教訓之後,你不再亂停亂放,開始找停車位。你在停車的時候,第一印象是找個停車位,你本可以隨便停車,但你還是會找個停車位,就算你發現周圍並沒有交警,你也不會這麼做,而且你會找一種心理安慰:把車停放在停車位確實看起來舒服整齊,對交通也好。這麼想你瞬間就心裡好受多了。就這樣,亂停亂放的現象少了,一看別人停的車整整齊齊的,也會早照做。原先的時候你這麼做可能覺得是被逼的,但是漸漸的你就接受了,可能一開始心裡有點排斥,但你會逐漸把這一被逼行為合理化,自己說服自己去接受。

文明都是被逼的,文明行為真是自覺的嗎?

環境整治也是一樣,原來的時候,小區周圍,村莊周圍原來很髒亂,大家都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突然有一天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你覺得打掃乾淨真舒服,就應該保持,只要你一弄髒地面,就有人打掃乾淨,也會有人提示你不該這麼做,應該保持屋前屋後衛生,一開始你會難以接受,但慢慢的你也會自覺的去維護小區和村莊衛生了,甚至會參與環境衛生保護中來。我所在小區樓底下一位大姐,在創文的時候一開始對於創文志願者每天到他家門口弄這弄那很反感的,後來慢慢就接受了,再後來,她看到領居家門口有幾片垃圾,於是就跟鄰居說:哎,周圍都這麼幹淨,你家門口就自己收拾一下,講點衛生嘛。你看,我這位鄰居大姐從原來的排斥到接受,再到後來的參與,這樣的變化可能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就知道習慣了原來的環境,不希望被別人破壞。

文明都是被逼的,文明行為真是自覺的嗎?

我所在的小區也是的,原來的時候綠化做的很簡單,居民就在裡邊種菜,甚至養雞,後來居委會聯合物業進行強制整治,清除居民所種蔬菜,很多居民是很不高興的,但是小區整治後進行統一規劃,重新綠化,種滿了花草,並加入了許多創新元素,清新淡雅,格調一下就上去了,居民一看,確實漂亮,慢慢就接受了。再舉個例子,江蘇有個城市叫宿遷,是全國著名的文明城市,這個城市有個特點,車輛必須禮讓行人,據說很多外地來的都會有點不適應。當地人說,只要在紅綠燈路口一看,就知道誰是外地人,誰是本地人,判斷的標準就是看他走在人行道上是否左顧右看,如果是,百分之八十的都是外地人。後來我瞭解到,宿遷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首段也很簡:第一,上人,遍地的交警,引導司機應該禮讓行人,每個路口都有人專門盯著。第二就是發票錢,一開始司機也不適應,但交警只要看到你不主動禮讓行人,那就罰款,罰單罰到你認輸為止。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整治,宿遷的司機就習慣了這種禮讓行人的做法。現在,走在大街上,看不見遍地的交警在做車輛禮讓行人這件事了,但司機很自然的就禮讓行人。

文明都是被逼的,文明行為真是自覺的嗎?

你看,很多文明行為就是被逼的,但是一旦行成這種文明的習慣,人們就懶得去改變,可見我們有時候是有多懶。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期節目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